主页(http://www.cnwulian.net):访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笑京
> 人物专访 > 正文
智能架阡陌——访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笑京
2014-04-21 11:35:57 来源:《中国科技奖励》杂志 评论: 点击:
高速公路一处发生拥堵,司机能在驶入相关路段前提前得到路况信息并及时改变行车路线,避免发生更大规模拥堵,统一调度的红绿灯井井有条地调度着城市交通,路旁的电子显示屏报告着实时路况,监控摄像让每一个车牌、每个驾驶员的面部都清晰无疑地显示在监控屏幕上,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只需一张卡就能行便全城,车载导航与电子地图取代了纸质地图,ETC设备让人们可以走遍全国无需停车便可缴费……
相较于20年前指挥交通靠交警,10年前出行仍需排队买票、认路全靠纸质地图的状况,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正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也改变着每个人生活的节奏。而这些改变的发生,得益于现在的智能化路网控制与管理。它就如同千里眼,每一条道路、每一个路口的实时景象尽收眼底;它也如指挥棒,及时、有效、科学的调度让整个城市的交通演奏着和谐的篇章。
20年前,智能化路网控制与管理研究在中国起步。直至今天,智能路网在一点一滴的建设中逐渐成形,全国智能化公路网的建成让交通运力成倍提高、成本大幅降低。在这可谓漫长的20年中,有一个人的坚守与智能化路网的发展成功密不可分。他曾用心体会过每一条路的变化,曾推动与见证了20年智能交通从无到有的每一次转折点。这个人便是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公路院”)总工程师、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笑京。
从一次迷路说起
我国智能交通的起步与一次迷路不谋而合。
1995年,交通部召开交通科技大会,时任国务委员宋健应邀与会作报告。在报告中,宋健提到了一次因交通指示牌不完善让他“迷路”的经历。而与此对比的是他在欧洲考察时发现的便捷智能系统。“这个新的系统可以加载数字地图、定位系统,能够清晰地显示我的位置、我将去哪里。”这个系统在当时社会的先进性与超前性让宋健记忆深刻。
这段报告中的小插曲引起了坐在台下的王笑京的极大兴趣。会后,王笑京找到宋健,向他求教有关智能交通的更多问题。对话中,宋健向王笑京详细讲述了欧洲、美国的智能车路系统。“你一定要对此进行持续的跟踪和关注。”在谈话的最后,宋健对王笑京提出了这样的愿望。
事实上,早在此前,智能交通的概念对于王笑京而言已经不陌生。1994年,第一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智能交通”这一在发达国家已摸索起步多年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据此不多时,“嗅觉”敏锐的王笑京便关注到这一尚属前沿的课题。同年,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开始在其内部杂志上向国内介绍“智能车路系统”。发展智能交通的建议经由交通部开始一层层进入更多国家计划高层设计者的视线。
“我国的智能交通起步并不晚于其他国家,可以说几乎是同步的。”这一点让王笑京深感自豪。概念一经提出,交通部高度重视,并组织了多名专家出访日本、美国、欧洲进行考察,而在当年的所有考察专家中,坚持下来并走到现在的只有王笑京。20年间,他对智能交通的发展投入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如今,曾经独自坚守的王笑京常被称为智能交通的“教父”,但对此他却不以为意。对于他来说,这不是一个人的战争,在他身后的是交通和信息行业专家以及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交通部、科技部的历任领导对于智能交通的支持是让王笑京敢于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一大原因。1994年,当国内对于智能交通这个新概念尚处于观望状态时,王笑京和同事们便考虑要在我国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智能交通研究中心。这一大胆提议得到了交通部领导的肯定,领导们决定这个研究中心就由公路院来牵头建设。此后,交通部、科技部领导先后考察了智能交通建设,在“马车、驴车、拖拉机”都在路上跑的年代,一个意义深远的构想逐渐酝酿成形。
“九五”计划末期,出于对智能交通重要性以及王笑京等人对智能交通技术的大量技术调研与积累的考虑,国家智能交通体系框架研究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补充立项。王笑京说,这次立项意义非凡,它不仅代表着国家对于智能交通发展方向的认可,更为其在今后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冲锋在前的王笑京,带着“不再迷路”的朴素愿望和对未来更多的期许,铺下了智能交通的一纸蓝图。
智能路网,理想走进现实
如果你驱车高速公路,从北京开往石家庄,这一路行程中你究竟会享受哪些智能交通系统带来的便捷呢?首先,这一路上有详细的路牌指示;同时道路处于良好的监控与管理之中,你可以享受良好的驾驶环境;更令你能够直观感受到智能交通系统的是,如果你的车上装有ETC设备,那么这一路你都不必再停车缴费,绿色高效、畅通无阻地抵达目的地。
1992年,王笑京第一次接触到名为“FRID(射频识别)”的先进技术。4年后,王笑京所在的团队在“中日智能交通系统交流展示会”上第一次向国内介绍了ETC技术。基于此,王笑京团队开始在高速公路网中勾勒智能交通的梦想。
事实上,建设智能化路网不仅是王笑京的梦想,更是我国的现实需要。我国近十几年来的超常规发展使高速公路迅速成网,原有的以路段为主的运营模式已无法适应网络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的要求。但在现有路段监控和收费系统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国路网的运行监管与服务系统,实现国家对大规模高速公路网高效监管和一体化出行服务,却远非想象中那样简单。路网运行状态评估指标和方法缺乏、各地分期建设的异构系统互联和集成困难、路网大范围服务手段不足……这些困难在建设初期便摆在了王笑京的面前。
8年,不长不短,却几乎占据了王笑京科研生涯三分之一的时间。他用8年时间架起了中国智能高速公路网,其中,公路与监管、服务同步成网,两级覆盖实现跨区域联动协调,建立智能路网标准,这三大“锦囊”让智能路网的梦想逐一照进现实。
要建设智能路网先要摸清现有体系状况。王笑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框架体系。在国际交通信息化领域,王笑京团队首次构建了交通信息提取计算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提出了路网结构性质分析方法,建立了包括中断率、通道运行指数和路网综合运行指数等的路网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实现了对国家和区域路网运行状态的定量评估。
此后,随之而来的是路网建设中最难的监管与服务问题。“公路成网后,管理与服务也要成网,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路段管理到路网管理的革命性提升。”王笑京这样介绍智能化路网监管与服务体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