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聚焦“双重整合”,探索“未来城市”的中国方案
展望未来城市建设,一方面要聚焦新的技术、产业带来的系统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预研预判新的治理与政策应对,时代发展与现实实践都呼唤对未来城市变革开展理论思考。
二、磁体与容器:关于未来城市的基础概念挖掘
到了第二次科技产业革命,城市化进一步加速,城市体系分工进一步深化,城市群开始涌现。电力的普及、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也允许分工范围更大、程度更深,因而一些资源调配型的、总部型的、甚至金融型的城市开始出现。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看到又有一批理想城市的设想出现了,也就是城市规划专业领域的若干经典模型,比如柯布西耶提出的明日城市、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等。
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提出:“技术都会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我把它叫做必然,就是这个趋势像重力一样,一定会发生。比如有了芯片、电波等,必然会出现互联网,会出现手机。……我相信这些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它的细节无法预测,比如电话一定会出现,但苹果不是;网络一定会出现,但Twitter不是。我想讲一些长期的趋势,这种必然的趋势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互相依赖的,但最后朝同一个方向前进”。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层整合聚焦,那就是整合描摹科技、产业总体趋势,对城市的影响。
一、以雄安新区为代表的“未来城市”建设是高质量发展重要主题
这一变迁的背后是思维的深刻变化,是从工业文明的思维跃迁到生态文明的思维。生态文明绝不只是加大生态环保力度,她意味着整个城市操作系统的升级,而非局部的修补和应用软件的更新。在此框架下,未来城市将成为超大型的“产业孵化器”+各类前沿新技术的“应用集成场”,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未来之城的未来属性。
上述种种都继续印证着历史的规律,那就是,新的科技、产业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需要治理应对。面对未来的这些变化,城市病的治病模式要从治小病到治大病,进一步走向真正高明的“治未病”,这方面还需要很多的思考。
这些未来城市的治理需求,诸如空中交通条件下空域资源的规划利用和管理,城市广域化的管制策略和规则,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创兴生态体系的优化迭代等,目前都走到了需要系统谋划的阶段。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言:“科学最明显的特征是其应用特性,使我们有能力做许多事情。……科学带来的做事能力本身是有价值的,至于结果之好坏取决于它如何被运用,这是所有社会与科学之间关系问题的根源。”这段话对研究未来城市很有启发,启发我们要将科学的应用特性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思考。
国际上正在兴起以谷歌SidewalkToronto、“伦敦2062”等为代表的未来城市系统探索,国内一些城市和新区也提出对标雄安新区,建设面向未来的城市或城市片区,如武汉长江新城、广东深汕特别合作区等。这些实践表明,面向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未来城市正在成为新的竞争领域。中国的顶层设计和地方实践也表明,在城市领域正在孕育兴起系统集成探索未来城市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