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京津冀宜以产业联盟为切入点深化区域产业协同
作为协同发展突破口之一,近两年来,京津冀产业协作在多个层面展开,其中跨省市产业联盟发展尤为突出。有关专家认为,产业联盟能促进京津冀产业差异化、互补式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政府对此宜加强引导,构建产业联盟制度体系,放大协同效应,以产业联盟为切入点深化区域产业协同。
有关专家学者分析指出,京津冀区域蓬勃兴起的各类产业联盟,是在协同发展整体要求下的有益探索,将促进三地产业差异化、互补式以及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合力研发抢占创新红利。在创新水平要求高、行业技术更迭快的领域,企业单独研发成本较大、耗时较长,而联合开发则可降低成本,并抢先收获创新红利,组建产业联盟利大于弊。
2015年12月,由、清华大学、中科院、天津大学等联合发起的京津冀石墨烯产业发展联盟正式成立。它将整合三地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布局创新产业链,推进京津冀石墨烯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各类产业联盟的兴起和发展,已成为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和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发挥产业联盟的协同作用,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多条建议。
——跨省市产业联盟体现协同要求
周立群举例说,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共同出资组建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统筹规划两地的港口资源及航运要素,优化京津冀区域港口的合理分工和产业布局,破解了区域协同发展的长期难题。
三是紧缩行业抱团抵御风险。以钢铁业为例,随着三地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的加大,2015年4月,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发起成立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联盟,该联盟整合了70余家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机构及金融机构,围绕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开展全行业的联合行动,以提升区域钢铁行业综合竞争力。
分析已经组建的40多个产业联盟看,相关企业密集组团成盟,基本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责任编辑:DF154)
二是构建产业联盟制度体系,放大产业联盟功能。京津冀三地政府应乘势借力,培育和支持跨区域联盟等市场组织,使之成为产业合作和重组的重要载体和内生力量。以产业联盟为纽带搭建区域统一市场,依托产业联盟将政府、产业、科技、金融更好的结合起来。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两年间,京津冀跨省市各类产业联盟蓬勃发展。新组建成立的跨省市产业联盟超过40个,涉及节能环保、旅游营销、产权市场发展、智能制造、技术交易、建筑设计等诸多领域。
“即使完全由行业协会或科研院所发起的联盟,其多数也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推动和支持。比如,2015年4月成立的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联盟,在金融支持方面得到了节能减排融资额度超过300亿元。”徐永慧说。
另一方面,应谋划和完善产业联盟体系,构建联盟风险防范机制和相应的法律保障等,为企业的联合行动和联盟的市场化运营保驾护航。此外,宜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型,根据市场主体的跨区跨界行动和重组的要求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此外,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节能低碳环保产业联盟、园林科技创新战略联盟、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生活用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在破解行业发展瓶颈,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京津冀产业联盟兴起,行政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徐永慧分析称,跨省市协同发展首先要突破地区和行业间的行政壁垒,因此在起始阶段,三地产业联盟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搭台发起和指导。
一些技术创新联盟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提供了新途径。2015年6月,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三所工科院校强强联合,通过师资共享、产学研合作,增强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能力。
二是向产业链上下游及周边延伸结盟。以生态环保领域为例,继京津冀晋蒙等省市区的节能低碳环保产业联盟之后,又相继成立了土肥水事业协同发展创新联盟、京津冀园林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联盟等一批新联盟。
作为协同发展突破口之一,近两年来,京津冀产业协作在多个层面展开,其中跨省市产业联盟发展尤为突出。有关专家认为,产业联盟能促进京津冀产业差异化、互补式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政府对此宜加强引导,构建产业联盟制度体系,放大协同效应,以产业联盟为切入点深化区域产业协同。
——三大因素促成产业抱团发展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说,从现有跨区域产业联盟的功能定位看,搭建全产业链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是构建联盟的主要目标之一。如2014年5月成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商会联盟聚合优势要素资源,用市场力量推进协同发展;2015年7月成立的开发区创新发展联盟,为三地开发区跨越行政壁垒,破解开发区存在的产业雷同、土地等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放大产业联盟的“协同效应”,激活三地隐性资源。专家指出,产业联盟有助于将各方隐性资源激活并促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力,突破自身发展局限,而通过联盟形式联姻不同主体既是一种优势互补、相互借力,又是为共同目标的联合行动,甚至可以通过共同投资、共享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
——以产业联盟为切入点深化区域产业协同
比如在“智能制造”领域,2014年10月,河北省及智能装备制造和应用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
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发挥产业联盟的纽带和载体作用。徐永慧说,尽管组建产业联盟是市场主体协同和共同发展的市场行为,但目前单靠企业难以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进行产业链整合,对此宜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将产业联盟作为培育新兴产业、推进重点领域协同的重要载体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