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智能交通系统比较(RFIDGPS)
RFID与GPS优势比较
1.定位比较: GPS卫星定位虽然可以识别车辆,各地也进行了一些试点运行,但存在着GPS车载设备价格较贵,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另外,交通是经济的动脉,如果交通系统过度依赖GPS技术,一旦瘫痪则难以恢复到传统的管理方式,这必将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和负面影响。GPS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商用GPS系统的卫星信号源为国外控制,我国自主的高性能的GPS系统实现尚待时日。一旦因为政治或经济冲突的原因失去信号来源,国内的GPS应用系统将面临瘫痪的危险。而RFID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不依靠卫星信号,完全不会受到上述问题的困扰,从而保障了系统运行的长期稳定的可靠性。GPS在应用上,必须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后者的开发不但增加了应用的成本,如果更新不及时,也会大大影响系统的准确性。另外GPS技术并不适合当车辆到达出口时自动触发的应用。而RFID技术不需复杂的GIS系统配合,可胜任任何定点触发的工作。当然,RFID技术在灵活性方面不及GPS。
2.成本低:与GPS需要昂贵的车载设备相比,基于RFID技术的系统可以将主要的识别及通讯设备由车载移至固定的地面数据采集点。因为采集点的数量远少于需要定位服务的车辆数量,所以所需的交通信息采集网络的投资要远小于为众多车辆安装GPS设备的投资。在实现同等功能的情况下,RFID电子标识卡安装在每辆公交车辆,成本明显低于GPS车载设备。而且车辆跟踪平台建成时,由于经过同一站点的多条线路可以复用一个站台设备,那么整体实施RFID系统(车载标签+定点信号接收器)的成本也将低于GPS系统(车载设备+基站)。此外,RFID系统实施后,也可以为其他社会车辆提供增值服务,具有可观的潜在附加经济效益。
3.扩展性好:从横向来看,基于RFID智能交通系统能和其它ITS(智能交通系统)系统有机整合,为其它系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实现不停车收费、闯红灯拍照、车速监控等功能。从纵向来看,作为标准的ITS系统,能为架构在RFID基础上的其它软件提供完备的接口。进一步的深度信息挖掘,将给整体的ITS 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RFID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利用射频RFID技术的红绿灯控制系统,让一些车辆优先通行,普通优先对象为公交车辆,此方案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城市运载主体是运行通畅,快速与高效。同时对社会有特殊需求的车辆实行绝对优先。加大其出行效率。
具体实施:在车辆前挡风玻璃上粘贴 R F I D标签。在十字路口四个方向的红绿灯 前20~30米安装RFID读写器,读写器斜对马路(扩大接收范围,如上图显示)
1、当车辆接近路口遇绿灯时,则适当延长当前的绿灯相位时间,保证车辆有充裕的时间通过路口。
2、当车辆接近路口遇红灯时,则缩短红灯信号周期,减少车辆等候时间。
以上方案尽可以减少公交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的时间。保证公交车辆运行的快速与及时,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为运载主体的作用。
由于城市道路情况复杂,很容易对标签卡的微波信号进行反射与衍射,为防止同一RFID卡号被多个读卡器读取到,从而导致对请求优先信号的车辆进行误判,可通过软件设定:一旦读到RFID标签卡信号,则后续读卡器在规定时间内(如30秒)对此RFID卡号进行屏蔽,这样可以避免同一ID号被一条马路上两台读卡器读到后对信息的误判。而对多个信号的识别本着时间优先的原则进行处理。哪个信号先检测到则优先。常规公交车辆的优先我们称为普通优先。
而对社会一些特种车辆则实行绝对优先,如消防车,急救车,警车等。以消防车辆为例,给其配备特殊电子标签的卡号,一旦消防车辆出动,本着绝对优先的原则,一旦检测到此特殊车辆的标签信号,绝对绿灯。保证消防车辆能够第一时间到达救灾现场。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如此配合警车,急救车可为城市建立一个反映更快速的安全保障服务体系。进一步保证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此方案采用有源 R F I D标签来标识车辆,具有投入成本低、可靠性高,维护简便、安装实施简单等优点。无须对现有红绿灯设备进行拆卸,只需对优先车辆粘贴相应的电子标签,在原有红绿灯基础上安装RFID读写设备及调整信号灯控制器软件。
RFID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及其设计理念,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相结合,以实现社会的高科技人性化发展,同时也与国际上的ITS(智能交通)、BRT(快速公交系统)、E-bus(电子公交)等先进理念不谋而合。而且由于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和市场条件,在如今的市场接受能力和经济发展势头下,即刻付诸实施是具有很强可行性的。自主设计的RFID公交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无论从它的管理实用性和其中所展示出的人性化服务,都将能很好地向世人展示中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积极风貌,为众人呈现出一个以人性化服务为导向、融合高科技应用的崭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