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智能交通采集技术:视频雷达感应线圈
从技术类型上来划分,目前市场中比较常见的交通采集技术包括磁频的车辆检测技术、射频的车辆检测技术、视频的车辆检测技术、波频的车辆检测技术、移动型交通数据采集技术等,有的技术类型中又包括几种采集方式。归纳起来目前市场中常用的交通采集方式主要有线圈、视频、地磁、超声波、雷达、红外线、手机移动终端、浮动车、激光等。
由于地磁检测产品都安装在地表之下,因此产品防水防尘就是一个关乎产品质量的关键问题。通过防尘防水的测试靠产品外壳就可以实现,但是实际的应用环境比测试环境更恶。,大量的车流和重型车辆的反复挤压,长期可能导致外壳细微形变,从而降低产品的防水防尘效果。
任何一项新技术在成熟应用之前,都需要经过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地磁技术一样如此。站在行业的角度,我们更希望看到地磁产品供应商以负责的态度、严谨的技术、及时的服务,为智能交通行业提供方便、可靠的检测方式。
视频
雷达技术交通流量检测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联动,在合肥、苏州、广州等地都有应用。雷达产品一个断面国内品牌大约在10000元左右,一个点位的雷达检测产品至少覆盖3-5条车道可以保证检测精度。雷达流量采集有车辆互相遮挡和低速状态下检测不准确的弊端,市场实际使用量来说也不多。
地磁传感器在中国主要是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由于早期产品在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被过快的进行了市场推广,因此目前智能交通行业对地磁传感器产品的使用存在比较多的疑虑。
目前市场上有产品采用硅胶进行密封,防水防尘效果更好。这类产品如果要修护只能进行全部更换,但产品整体性能比较好,整体上使用寿命比较长,维护更换量在接受范围内。
故障自动报警
地磁技术交通流量检测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联动,近两年逐渐受到业界关注,项目整体投入低于雷达和视频技术。地磁检测器产品行业各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使用寿命短、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比较多的困扰用户。根据Tranbbs测算,2013年用于新建交通信号路口的地磁车辆检测器产品,大约占到新建交通信号控制路口总数的10-15%,使用量逐年增大。
智能交通技术框架主要包括交通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发布四个部分,交通采集技术是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的共性基础技术。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研究所统计,“十一五”期间,交通流信息固定采集点由1.6万个增加到7.3万个,交通监控点由9250个增加到5.1万个。根据Tranbbs市场研究成果,2014年与2010年城市智能交通整体市场规模将会翻倍增长,因此初步预测交通流固定采集点也将会有翻倍的增长,达到15万个点左右。
车辆中继器:当距离过远时,需要增加中继器来增强和转发无线信号;
由于地磁产品电池有使用寿命周期,防水防尘的效果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因此电池电量的监测和故障自动报警就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在我国智能交通市场活跃的雷达产品厂商主要有美国Wavetronix、RTMS、奥利维亚Olvia、Smartsensor;国内厂商主要有大华、蓝盾光电子、川速微波、合肥文康、上海慧昌等。
1928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公认的车辆检测器,安装于道路附近的麦克风,需要通过的司机鸣笛来触发设备以检测车辆的经过。这种检测器主要应用于十字路口的信号控制。同一时期,开始使用的另一设备是压感的车辆检测器。直到20世纪60年代,感应线圈被用作为车辆检测器,成为到目前为止使用最广泛的检测系统。
地磁的干扰有两方面,一是指检测功能,另外是通信功能。准确度取决于包含灵敏度的多方面,比如传感器的优劣、处理原始数据的算法、通信的可靠性。检测方面的干扰调调灵敏度什么的,几乎完全可以规避(磁阻传感)。通信方面的干扰有两种情况,一是脉冲式,偶尔干扰你一次,这个要靠可靠的通信机制来解决,另外一种是压制式的干扰,要调通信通道。目前来看,2.4频段应用受到的压制通信干扰的情况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