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2018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现状
《智能交通系统手册》对“智能交通系统(ITS)”作了详细的论述和介绍。它定义智能交通系统是对通信、控制和信息处理技术在运输系统中集成应用的统称,这种集成应用产生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挽救生命、时间和金钱的节省,能耗的降低以及环境的改善。
具体而言,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实时、准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发展特征
智能交通与交通信息化的区别
1、相似点
交通信息化和智能交通,都有一条主线,那就是数据、信息,从数据的采集、汇聚到处理,应用,每个环节不可少。对智能交通系统来说,这也是其子系统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主要流程。
2、区别处
从应用领域看,智能交通涉及城市道路网络层面的比较多,但是智能交通在导航、监控、图像分析这些技术在航空、水域上都有应用。
交通信息化,更广泛,更大众化,它涵盖了铁路、公路、水路各行各业,更偏重于数字化运营和应用服务软件。而智能交通,从人、车、路的链路看,包含进行数据采集的现场设备,本地及中央的控制设备,当然,更重要的是贯穿这些硬件中的控制软件及传输数据流。
智能交通特点
智能交通系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二是着眼于提高既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
与一般技术系统相比,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整体性要求更加严格。这种整体性体现在:
(1)跨行业特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涉及众多行业领域,是社会广泛参与的复杂巨型系统工程,从而造成复杂的行业间协调问题。
(2)技术领域特点。智能交通系统综合了交通工程、信息工程、控制工程、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众多科学领域的成果,需要众多领域的技术人员共同协作。
(3)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共同参与,恰当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分担是系统有效展开的重要前提条件。
(4)智能交通系统将主要由移动通信、宽带网、RFID、传感器、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支撑,更符合人的应用需求,可信任程度提高并变得“无处不在”。
智能交通政策影响分析
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行业列为鼓励发展的行业,为行业发展营造了优良的政策环境。2006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交通运输业”列为我国11个重点领域之一,并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确定为优先主题。2008年4月,新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将“智能交通技术”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1、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继续加大对行业投资。
信部和财政部将继续在2014年通过专项资金方式,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并确定了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六大重点发展领域。在中央发展智慧城市的背景下,此举将为物联网企业带来资金,推动新一轮产业发展。由于智慧城市能推动稳增长保就业,政府有很强的动力去建设落实。目前中国的物流业发展依然滞后,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小、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等瓶颈使得我国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美国。而前期阿里集团的“菜鸟”起飞,智慧物流的大浪已经展开。
2、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国家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措施,对优先发展的产业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受政策鼓励的细分行业具有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自然会受到行业从业者的青睐。
3、规范行业行为
行业政策制定较为明确的智能交通准入门槛和竞争规范,保证整个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和竞争的有序状态,维护行业发展的健康稳定。一个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恶性竞争和不合理竞争对于整个行业有着极大的伤害。
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1、起步阶段(2000年之前)
我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主要进行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的一些基础性研究;90年代开始,国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纷纷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开拓性的创新研究;“十五”期间,智能交通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并建立电子收费系统、交通管理系统等一些示范点;我国的能交通系统已经进入推广应用和改进的阶段,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总体技术和应用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对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供需矛盾效果有限。
2、实质性建设阶段(2000-2005年)
从“十五”到“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智能交通系统(ITS)的资金逐步加大,其中“十五”各项关于ITS项目的投资达15亿元,到了“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千亿元致力于智能交通系统,期间投资增幅极大。国内的智能交通企业也随之发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智能交通的研发、生产和普及。这些都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智能交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以ETC系统为例,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均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程度,而日本的ETC用户规模在7,200万户以上。以ETC在停车场领域的应用为例,如新加坡的停车场ETC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而我国停车场ETC领域才刚刚起步。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将在未来二十年至三十年的时间里达到发达国家的智能交通投资水平,未来的整体市场将持续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2017年,智能交通行业市场规模达到821.02亿元,而我国作为未来交通优先发展的主题,智能交通系统对于提高交通管理效率、缓解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确保交通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符合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平安城市”的要求,得到政策面的大力支持。长期来看,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将在交通运输的各个行业和环节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由此创造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图1:2015-2017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分析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
中国车联网发展现状
车联网产业结构复杂,产业链发展模式呈各种主导力量独立发展的产业格局,综合其共同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如下图所示的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