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理性与政治理性——基于147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2018-07-13 11:56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大卫·贝尔雅夫斯基 留学生张丽 桑兰最新消息 上海海洋大学大三清新靓女夏瑶 雨后de故事吧 搜福利 赛尔号怎么抓小豆芽 细川まり .utsystemconfig 峯田大梦 雪白的臀

  【摘 要】在一系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下,2009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规划和实施智慧城市发展项目。尽管中央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制度和财务支持,然而目前各地智慧型城市发展仍相当不均衡。本文在政府创新扩散理论与智慧城市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五要素、两大理性(政治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模型来解释中国智慧型城市发展,并以2015年全国147个智慧城市的横截面统计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我们发现尽管作为问题导向的技术解决方案的智慧城市建设是由包括环境污染和城市拥堵等政策需求推动的,但是和西方国家智慧城市发展不同的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政策需求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向线性关系。数据分析显示环境污染和智慧型城市发展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城市人口密度和智慧城市发展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我们的分析也发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由技术理性推动的,政治考量也很重要,作为城市“一把手”的市委书记政治支持对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智慧城市;政府创新;创新扩散;技术理性;政治理性

1 引言

  尽管智慧城市在理论与概念上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对于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师与管理者而言,它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纵观美国、欧洲以及包括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在内的亚洲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作为解决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智慧城市建设已是大势所趋。联合国的一项报告显示,当前城市居民已占全球总人口的54%,这个比例将在2050年增至66%。不可否认,城市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但同时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2012年的数据表明,仅占土地面积3%的城市消耗了全球75%的自然资源,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量的60%~80%。除此之外,城市化还带来了诸如交通拥堵、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经济分化以及生育率低与老龄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已开始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的生活质量。

  在20世纪90年代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大背景之下,为应对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智慧治理(Smart Governance)与智慧增长(Smart Growth)等议题开始受到学术界关注。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继电子政府以及数字城市等概念之后,学者与城市管理者提出要整合信息通讯技术与网络,获取、分析和共享城市生活的大量信息用于城市规划和管理,从而有效降低能耗、优化城市管理、提高决策的质量与准确性,更加高效地为需求多样化的市民提供个性化服务,最终治愈城市病和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面对这样的城市诉求与产业发展机遇,IBM和思科等IT行业领袖2008年开始向全世界行销其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随后智慧城市的概念先后被全世界50多个国家陆续接受,并成为促进创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一项研究指出,2010年全年智慧城市技术吸引的投资达到了81亿美元,而预计这个数字将在2016年增长到395亿美元。

  在中国,智慧城市可通过物联网、传感、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ICT)实现城市高效可持续运行、推动社会经济优化发展的特点,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不谋而合。智慧城市的理念于2008年前后兴起于信息产业界,2009年中国多个城市开始自发进行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如上海、深圳、南京、武汉、成都、宁波、杭州)。工信部、住建部、科技部等部委陆续出台政策开展大规模试点工作。尤其是住建部,自2013年起每年公布100个左右的试点智慧城市,并为入选的试点城市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截止2015年,全国范围内明确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除去乡镇级别的地区外,共计达到296个城市或地区。

  虽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既有地方的实际技术需求,又有中央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然而最近的一项全国范围的智慧城市评价的结果却显示,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状况的差异依然非常显著。在这个背景之下,两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问题是:第一,为什么作为政府创新的“智慧城市”迅速和大规模的被中国地方政府采纳?除了地方政府的现实技术需求以外,有其他的发展动力吗?第二,如果地方政府有迫切发展智慧型城市的意愿和动力,为什么各城市地方性政府“智慧型城市”建设的差别这么大呢?本文在政府创新扩散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模型来解释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和绩效差异性的原因,并收集城市统计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来回答上面两个研究问题。目前国际和国内已有的智慧城市文献,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智慧城市的界定与维度、评估框架、智慧城市排名以及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等议题。这些研究多采用文献分析、概念分析或案例研究的方法,量化实证分析比较欠缺,对中国智慧型城市发展的逻辑和绩效差异的实证分析不足。因此,本研究不仅可以充实国际智慧城市的相关研究,对加深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厘清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工作者也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我们对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介绍和分析。在第二部分,我们在政府创新扩散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用以解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理论模型。在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我们分别对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以及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报告。最后,我们对于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和展望。

2 “智慧城市”(Smart City)和中国智慧城市发展

  “智慧城市”作为城市规划师和管理者的万能良药,已在全世界范围被采纳和推广。人们普遍相信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会变得更加健康、绿色、安全和宜居。然而,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对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在过去的十年间,学者们做了不少努力试图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Cocchia通过对1993年至2002年期间的文献综合分析发现,智慧城市概念的出现和发展,与国际社会对于二氧化碳排放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网络与信息技术进步的背景密不可分。Nam和Pardo认为,“智慧(Smart)”的意涵受到了营销、城市规划与信息技术等概念的影响,“智慧城市”强调用户导向的回应性(Respon-siveness)、技术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以及城市资源高效利用的战略愿景,旨在解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网
  • 天猫内部优惠券网
  •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