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布局未来,培育新一代智能工程领军人
问政 > 华南理工大学
布局未来,培育新一代智能工程领军人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6-10 18:02 来源:澎湃新闻 问政
字号
“我们打造的国际化智能工程学院,就是要培养最好的学生,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我们都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智能工程领域的领军人才。”受邀出任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院长的杜如虚教授说道。
2017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与吴贤铭基金会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签署共建合作协议,以智能制造领域世界著名学者吴贤铭教授冠名学院。学院面向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器件等新兴领域为主要发展方向,将通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新一代智能工程创新人才,全面提升学校在智能工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设计概念图
树桐引凤,培育领军新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建设国际校区的思路之一,是坚持汇聚人才资源,成就大国良师。本着这种理念,学院实施“靶向引才”,聘请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专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珠江学者杜如虚教授担任院长一职。杜如虚教授在华南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师从吴贤铭教授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加拿大温莎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具有丰富的国际教学经验。在学校的邀请下,杜如虚教授欣然全职加盟华南理工大学,牵头建设智能工程学院。
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院长杜如虚教授
学院还实施“以才引才”,经过杜如虚教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引进了世界排名第66位的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许谷院士加盟智能工程学院。杜如虚介绍,未来学院将继续从全球知名的高校引进名师学者,计划在五年内招聘60名智能工程领域的教授。
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今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18年招收优秀硕士生、博士生20人,并滚动式上升,预计在五年后,学院研究生每年招生超过200人。学院还将在201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40人为一个班次,预计五年后本科生每年招生规模达到100人。最终实现学院建设目标。学院将设立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学科方向,培养掌握新知识、具有新思维的人才,向我国未来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输送领军人。
交叉融合,引领工科新发展
杜如虚教授表示,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将围绕“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中对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以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及计算机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智能工程”新工科。
谈及智能工程学院与学校已有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时,杜如虚教授认为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在学科定位上更具有前沿性,在培养体制方面将会进行大创新: “智能工程学院将与学校相关学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形成抱团的整合力量,从而实现智能工程领域的新突破。”
杜如虚教授举例说到,人的智能体现在传感、思考、执行三个方面。在智能工程中,传感包括看、听、闻、摸等,这主要依靠电子工程技术实现。思考主要依靠计算机工程实现。执行依赖行动,主要依靠机械工程实现。同时,智能工程的发展还需要新材料,需要借助仿生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因此也需要材料工程和生物工程。杜如虚教授将这称为“三大两小”。认为这一理念将是学院发展“智能工程”的方向。
智能工程是现今世界上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其应用涵盖“海陆空”,这也是学院发展蓝图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工程应用领域
蹄疾步稳,展望未来新篇章
与广州国际校区的其他学院一样,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的建设目标是紧扣国家和区域需求,从事国际前沿科学研究,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端创新人才,助力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服务国家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学院将大力着重培养智能工程人才,为广东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提供人才资源支撑。此外,学院还将推动科技转化,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创业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该学院是第一个正式冠以吴贤铭教授之名的大学学院。作为制造工程界举世公认的大师及权威,吴贤铭教授是世界上最早将统计理论应用于制造工程的先驱。学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不仅是为了纪念他的开创性工作,更能彰显学院的学科特色,并通过他的声誉和影响力促进学院的发展,加快推进智能工程领域高尖端人才的培养,力争对社会、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精细加工实验室
2017年12月学院成立之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前夕,中国经济的发展为高校科研、打造国际化的学院学科奠定了基础。杜如虚教授认为,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的出现,正是“天时、地利、人和”合力产生的硕果:“和平的国内环境、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需求、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是谓天时;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广东省GDP的发展快速,国家近年来加大对广东省的投资,是谓地利;华南理工大学与吴贤铭基金会及密歇根大学吴贤铭制造中心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建智能工程学院,是谓人和。” 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必能实现其历史使命,在迎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发展,占得先机,引领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华南理工大学 新媒体工作室
信息来源:华工新闻网
图:受访者提供 文:李伟群 陈木娇(学生记者)
微信编辑:鲍恩
发送邮件至zhengwu@thepaper.cn申请加入澎湃政务号或媒体团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