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记中国电科院智能电网技术专家周海明

2018-06-09 14:04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月城瑞妮 潘富强 石原铃华 星光大道20120422 民谣吉他在线调音 张姬珍 狂龙惊艳 海红快递单号查询 动态图雨后小故事 科乐比

  2004年,新开发的发电营销系统第一次现场联合调试。由于接口调试工作要求几个不同部门协同工作,而这些部门能够共同协调工作的时间很短,如果不能一次调试成功,下次调试将更难组织。第一次负责调试工作的周海明压力很大。为了顺利通过调试,他暗暗给自己定下了“零差错”的工作目标,并着手准备大量的工作,直到把能够预先做的测试都试验完成。

  联合调试那天,在众多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的注视下,相关系统依次完成连接、启动,整齐的数据跳动在显示器中。在场的人都惊喜地看着周海明,没想到仅仅几个小时,他就完成了预计要调试一天的工作。

  2007年,某项目研究的系统要通过安全测试,但是系统选取的固有架构难以与安全测试系统连接,系统已经开发完成,没有时间改变主体结构。为了保证第二天的安全测试,周海明和同事又一次在计算机前陷入了沉思。新的方案不断提出,又不断地被测试否决,气氛紧张、士气低落。周海明默不作声,在每一个新方案受挫后,他都再尝试新的方案。终于,经过近一个通宵的鏖战,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欢喜之余,周海明更深刻体会到项目之初方案设计中每个细节沉甸甸的份量。

  当被问及为什么研究的专业如此多元时,周海明一反平日的少言寡语,侃侃而谈起来。在他眼中,中国电科院一直承担着公司相关的前沿

于荣 丛琳 张逸飞

  周海明每从事一个项目,都要仔细研究设计方案。2009年,他负责开发的“发电厂并网运行与辅助服务评价技术支持系统”已在多家省级以上电网公司投入运营。2010年,他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风光储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计及联合发电系统的区域电网调度运行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在老专家的指导下,针对大规模风电并网调度问题,提出了基于风电出力概率分布的大规模新能源并网调度解决方案。同期,他参与两项新能源并网领域863课题研究,先后负责国家、公司科研课题10余项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公司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电科院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1部。

  零差错完成工作目标

——记中国电科院智能电网技术专家周海明

心系电力发展 持续探索创新

  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

  当前的电力科技,日益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等多元化发展趋势。更高效和更环保是未来能源的必然发展方向。在新技术和新需求的推动下,未来能源的供应必然会呈现出新的架构形式。未来的能源供应体系会随着各领域技术的发展而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地域上还是技术上,甚至在时间维度上都需要进行整体考虑。未来的电力科技需求给电力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2001年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以来,周海明先后参与创造了很多电力发展前沿领域的第一次:2002年的电力市场预测、2007年的国家电网公司三级电力市场建设、2008年的电力市场仿真、2009年的新能源并网调度,以及当前备受关注的能源互联网发展。周海明认为,这些都是他日常的工作。殊不知,他所说的日常工作包含了多少科研工作者们的彻夜未眠、艰苦攻关。

  课题研究。前沿意味着边缘,边缘意味着变化和流动。他可以选择停下来专注于已经相对熟悉的方向,这时可能会看到过去的前沿变成了腹地。但是,稳定、安全代替了探索的压力,同时也会令人失去了发现新大陆的期许与激动。

  几十年来,中国电科院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奋斗构筑了我国电力科技的前沿和未来。中国电科院的科研工作由研究基础理论转变成在市场中寻求效益,再到今天的服务支撑,变化的是外在的需求形式,不变的是理论和技术的完善和创新,而这些背后则是科研人员付出的时间与艰辛。我们能感受到周海明作为一名电科院人的责任和自信,他最后表示,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为中国电力事业添砖加瓦,只要这种努力是在科研道路上必须的付出,那就都是值得的。  

  12月4日,《国家电网报》报道中国电科院专家周海明事迹,全文如下: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网
  • 天猫内部优惠券网
  •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