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心医国际助力“安康模式”,做“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智慧医疗赋
在安康市的医联体中,心医国际最早投放部署的是远程影像设备。因为,不管是医院的前期调研结果还是心医国际的以往实操经验都显示,远程影像会诊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使用远程医疗平台时最常用到的功能。
在医联体实际运行过程中,到底如何才能实现跨地区、跨机构、跨层级的医疗服务联动呢?就“安康模式”而言,“政府主导、医院实施、第三方服务”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村医疗卫生室的变化非常大,硬件上除了配置了一套远程设备,还有打印机、健康管理机、中药柜、诊断床等设备;拥有了门诊室、药房、观察室、注射室的标准化村卫生室。这些硬件的改变,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就医环境,大大提升了医疗安全,也为我们乡村医生增添了信心。”袁章怀说。
根据协议,“安康市心医国际远程医疗平台”挂靠安康市中医医院,重点与心医国际构建覆盖安康市及周边区域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体系,推进分级医疗制度建设;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一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服务设施,逐步开展临床、影像、心电、病理、教学等远程服务,建立连接市内外三级医院远程服务网络;建立政府主导、医院实施、第三方服务的远程医疗管理模式;制定和实施安康市远程医疗基本规范、工作流程和诊疗常规,健全远程医疗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医联体及慢性病管理信息网络,组织开展远程医疗运行情况评估、完善和提升工作。
当时,心医国际联合国家卫计委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2012年10月,经原卫生部批准设立于中日友好医院)、安康市卫计局,在安康市多次组织了远程医疗技术培训班,初步打造了安康地区“市县乡三级一体化”分级诊疗网络,推进了远程医疗惠民服务的开展。
川共村地处陕鄂交界的偏远山区,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全村共534户1937人,贫困户252户598人,贫困人口超过30%。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十分匮乏;部分村民因居住地偏远,许多慢性病、大病患者因村上诊疗设备和水平有限,不得不放弃诊治;看病远、看大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正是前期的深度参与,后期的合作如水到渠成。至2016年7月28日,在安康市卫计局的大力支持下,安康市中医医院与心医国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安康市心医国际远程医疗平台”,全面推进安康市远程医疗工作。
对此,安康市中医医院在2015年2月先行先试组建了全市首个医联体,并以此开展双向转诊、坐诊查房、技术指导和学科帮建等工作。然而,在医联体实际运行过程中,到底如何才能实现跨地区、跨机构、跨层级的医疗服务联动呢?
高桥村、川共村开通远程医疗平台的消息在白河县扶贫群、远程医疗群发布之后,大家纷纷为安康市中医医院的健康扶贫举措点赞,白河县多家扶贫单位也表达了在本单位扶贫点建设远程医疗平台接入的意向。
2017年6月13日,白河县卡子镇仓房村卫生医疗室开通了安康市首家村卫生医疗室远程医疗平台,当天就迎来了首个接受远程诊疗的病人。仓房村卫生医疗室正是这五级分级诊疗体系的最基层——村级,也是安康市第一家村级远程医疗点。
事实上,高桥村、川共村并非安康市第一批接入远程医疗平台的村卫生医疗室,显然也并非最后一批。
于是,有了医联体的框架基础(即“医院实施”),有了配套政策的及时跟进(即“政府主导”);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远程医疗平台建设中所需的硬件设备(即“第三方服务”)。
毋庸置疑,“互联网+医疗健康”需要第三方机构的参与。
仓房村卫生医疗室的乡村医生袁章怀说,依托医联体开展的远程会诊为当地村民就医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很多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申请镇卫生院、县医院、市中医医院的专家为他们诊治,不仅不用跑远路,大大节省了就医费用;同时,乡村医生 在交互式诊疗过程中现场学到知识,从安康市中医医院举办的远程培训班中丰富知识结构,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2018年5月17日,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冷水镇川共村卫生医疗室门前人头攒动,围观的村民们议论纷纷。原来,“我们村卫生医疗室安装上了远程医疗设备。”川共村唯一的乡村医生任秀华喜笑颜开。
从卫星地图上看,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一个狭长的河谷盆地(安康盆地)之中,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贯东西;其周围零星分布、更为狭小的河谷内是其下辖的一区九县。根据地理资料,安康市山地约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仅占1.8%。与许多边远山区为主的地区相似,由于交通不便,当地经济发展迟缓,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弱。
而据《中国县域卫生》记者观察,陕西省安康市搭建的“政府主导、医院实施、第三方服务”的多模态、全方位、一体化医联体,在心医国际的参与和帮助下,不仅让当地患者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享受到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还激活了区域医联体的内部活力,重构了医疗资源分配,走出了一条“安康模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