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江苏“智慧医疗”快速发展 让优质资源触手可及
近年来,我省以综合医改试点为契机,努力打造“智慧健康”,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服务公平可及,让群众更好地享有便捷、优质的医疗与健康服务。预约挂号、诊间扫码支付、医检结果电子化共享、线上咨询、物联网远程会诊……江苏 “智慧医疗”快速发展,正给诊疗模式、就医观念等带来变革。
2015年、2016年两年,我省连续成功承办“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展示江苏“智慧健康”建设成果;以良好建设基础,成功申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试点示范项目落户,助推江苏“智慧健康”建设再上新台阶。智慧健康,助推了江苏综合医改试点,让好医生更“多”,让好医院更“大”,让优质医疗惠及更多患者,有效支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服务模式的建立。
预约挂号自助缴费 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
在大医院排队挂号,曾是不少患者觉得最糟糕的体验。人多拥挤,挂个号就得花上几十分钟,有时候为了挂上一个热门专家号,还得带着“马扎”去各大医院通宵排队。
如今,挂号的体验变了。在苏州市立医院的一楼大厅内,挂号窗口前只有零星的几位市民在排队。“倒不是说来医院就医的人少了,而是得益于我们推出的自助服务。”副院长王东来介绍,2009年起,“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工程列入苏州市政府实事工程。目前,市民可通过12320热线、网站、微信、手机APP等多种方式预约挂号。
在苏州市立医院一楼大厅的自助服务区,10多台自助挂号取单机一字排开。如果是已经通过网站、热线等方式进行了预约挂号的,可在机器上直接取号然后去对应的诊室就诊。如果没有提前挂号的,直接插入市民卡后,选择对应的诊室现场挂号即可。江苏省中医院早在2013年就上线全国首家3D虚拟医院,时隔4年,2017年8月26日,省中医院推出的江苏首家官方网络医院正式上线,分时段预约成为新亮点,患者预约挂号,踩着点到医院看病将越来越普遍。
“网络医院可为患者提供‘就医前预约指导+院内细致诊疗+院外疾病跟踪管理’的全程健康服务,以临床专家为核心,以线下服务为基础,以健康管理为延伸,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团队,为患者‘量身定制’疾病管理方案,并有效跟踪监测变化,建立健康大数据。”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方祝元认为,“让中医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让全国更多病人能够享受到江苏省中医院的名医名方名药,可以让全世界更多人体会到中医国粹的神奇疗效和东方魅力。”
在江苏多地,这样的预约挂号、自助挂号已成常态,而新近推出的“电视机挂号”更是方便了不少老年人操作。苏州市民可通过操作电视遥控器填写个人信息、选择医院、就诊日期、就诊专家,确定后即完成预约挂号,之后到医院自助机上刷身份证或市民卡就诊。
挂号方便了,减少了就诊“第一关”的排队。与此同时,缴费方式也在悄然变革。南京在各大医院实施“医疗一账通”,市民网上预约时可直接支付挂号费,锁定号源,不需要按照时段到医院再次取号排队;“诊间结算”也可以实现,在诊室内就能结算好费用,省去了患者多次去窗口排队缴费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实现医院“无队可排”。
据江苏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于2012年建立了全省统一的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平台,为老百姓提供统一的互联网预约诊疗服务渠道。目前,全省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已与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进行联网,三级医院号源开放预约率达85%以上。居民既可以选择传统的电话预约、诊间预约、银行自助短信预约,也可利用网站、客户端、微信预约。
全省各地医疗机构在提供互联网电脑终端预约方式基础上,移动互联网应用也齐头并进,面向诊疗对象开展院内外服务导航、医嘱处方、检验检查、费用信息的在线推送,以及自助终端设备、手机支付等移动互联网服务,简化就医流程,改善了患者的看病就医体验;在社区,围绕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应用物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站、数字电视、手机客户端、微信等手段,为慢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体征监测、自我健康管理、询医问药等,对健康危害因素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增强了群众的医改获得感。远程医疗服务广泛开展
市民就近享受大医院服务
在推动资源下沉、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上,信息化成为江苏破题的有力武器。
近年来,全省通过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推进医联体建设上下帮扶,引导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制度建立,让群众在基层就近享受上级医院同质化服务。各地依托区域中心医院资源优势,建立远程会诊中心、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远程心电诊断中心,面向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集中读片、出具诊断报告、培训交流、医学咨询等基本业务,切实帮助基层解决了许多问题,让患者既能在基层得到大医院高年资水平医生的服务,也减少了舟车劳顿之苦、减轻了负担。各地还以城市大医院、区县医院为龙头,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开辟信息绿色通道,支持上下级之间有效开展双向转诊,实施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合理调配与共享人财物等资源,推动医联体开展紧密型、稳定型合作,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
张家港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基础应用完备度高、群众就医便捷度高等方面,还体现在民营、公立医疗机构建设的一盘棋思路。2015年以来,该市大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医疗便民一卡通”,以“医疗服务云”为平台,医院之间的信息跨越地域“孤岛”,实现了资源的互联互通。
前不久,薛先生因为肾部的疾病在该市合兴医院做了腹部CT,结合患者需求及对复杂疾病诊断的精准性,该院放射科主任杨延兵通过医院的远程会诊平台,向苏大附一院的放射科专家提出了会诊申请。半小时之后,关于一份肾上腺瘤的诊断报告就被发送到杨延兵的电脑里。
这是张家港市基层医院依托“医疗服务云”,通过心电、影像远程会诊系统与市级医院互联互通的一幕。“依托这个远程会诊系统,我们医院和市一院、苏大附一院都打通了会诊的渠道。”杨延兵说,“我们医院需要专家会诊的心电、影像等资料实时上传,上级医院的专家可以调阅、诊断,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不仅患者可以享受到上级专家的医疗服务,我们基层医院医生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医疗服务云”带来的便捷实惠并不仅仅于此。合兴医院副院长茅念苏说,去年5月份医院免费接入“医疗服务云”,不仅节省了医院两三百万的资金投入,还实现了市民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市民健康信息的采集分析、健康档案系统与检查检验系统的对接,以及病案的录入、台账的建立等,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