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PPT下载】如何打造可大规模量产的自主代客泊车系统?纵目科技智能交通事业部总经理王凡给出了答案!
4月20日起,智东西公开课推出自动驾驶系列课第二季,9位自动驾驶新势力的创始人和高管陆续带来9节系列课。
第二季第二课由纵目科技智能交通事业部总经理王凡主讲,主题为《如何打造可大规模量产的自主代客泊车系统》 。在浏览正文之前,先了解一下本次讲解的提纲:
1、自主泊车的需求有多大;
2、自主泊车的不同阶段和技术挑战
3、自主泊车系统深度解析以及落地案件
4、如何实现自主泊车系统的大规模量产
在本次讲解中,你也可以获得王凡对以下问题的回答:
– Level 2的自动泊车与Level 4的自主泊车的区别?
-高精度地图、SLAM以及定位三者的区别?
-纵目在自主泊车的ECU中,为何选择高通骁龙820A芯片?
-纵目的自主泊车在光线不好和无GPS的地下车库,如何定位和规划路径?
「提醒:如果希望下载自动驾驶第二季每堂课的完整课件,可以在车东西公众号(ID:chedongxi)回复关键词“系列课”获取。如果你希望成为主讲导师,可以回复关键词“导师”,进行申请」
主讲实录
王凡:大家好,我是来自纵目科技的王凡,非常感谢智东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棒的在线交流和合作平台,非常感谢各位同学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来交流。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打造可大规模量产的自主泊车系统或者说是代客泊车系统。
我们最近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
什么是可量产的自动驾驶?
什么是可大规模量产的自动驾驶?
什么又是可以在中国大规模量产的自动驾驶?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不断听到国内同行说要量产自动驾驶,但是当你问到他具体做了哪些测试,累积了多少路测里程的时候,你可能发现他刚刚完成了第一个Demo,准备量产的数量可能还不到一百台。其实这样的产品还是在原型验证阶段。对于自动驾驶,我们还是要抱有敬畏之心的。Waymo在路测了500万英里之后,才敢在凤凰城小规模小范围的进行试运营。
任何一个量产车型上用的零部件都需要经历非常严苛的测试,比如冷热冲击、电磁兼容、耐久、腐蚀、各种极限工况的测试等等。对于自动驾驶来说,从传感器到域控制器再到执行器的各个零部件更是需要按照功能安全的要求,对需求、设计、开发以及验证等活动乃至整个开发流程本身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我们对每一种失效的场景都要进行危害风险分析,这些是大量的细致工作。如果跳过了这些阶段,直接后果就是现在我们在新闻上经常看到的自动驾驶导致的一些人身伤亡事故。我们开发这些产品的本意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但这些产品却变成了马路杀手。这不是我们希望所看到的。
再来看一下这张图。除了大家熟悉的SAE对自动驾驶进行一到五级的分级之外,我们还增加了Geofence的维度,也就是地理围栏。Geo 1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场景,比如停车场、港口等。而Geo 5是非常复杂的场景,比如北京的五道口或者城乡结合部等。
Level 2自动驾驶功能,其实现在都已经可以大规模的量产,而且可以覆盖各种Geofence的场景,但是在左图中可以大家可以看到右下角一些红色的圈圈,这些代表的是在非常复杂场景下的一些高度无人驾驶的功能,我们认为这些功能在短期内还是很难落地的,虽然说有些已经可以去跑下Demo和测试了,但是还是需要安全员的。
在左边的这些绿色圈圈代表是一些在简单环境下的无人驾驶,比如我们今天所谈的自主泊车,我们认为这些产品是有机会在短期实现商业落地的。
其实我们还可以增加第三个维度,也就是有没有人乘坐。当有人乘坐的时候,这个无人车必须考虑到乘客的感受,如果车开的太慢,乘客可能就会感觉到很不舒服。但是如果没有人乘坐的时候,这个无人车只需要考虑到环境的感受,只需要顾及到道路上的行人和其他的车辆,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实现,而且即便是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在路边紧急停车。因此在商业上更容易落地。
什么是可以大规模量产的自动驾驶呢?这个问题要从商业的基本逻辑来看,一个产品只有赚钱才有可能大规模生产,自动驾驶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产品形态,每种产品形态都有自己对应的商业模式。
比如Waymo以及一些创业公司,他们想做的是无人出租车,这样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高达几十万或者上百万人民币,但是它可以取代人类司机,节省成本。根据财务测算,如果真的运行三年之后可以实现盈利的话,那么这个商业逻辑是通的。
但是如果让我们老百姓来掏钱买这样的车,几乎是没有人会愿意去买的。所以私家车主希望的自动驾驶是在增加车价不多的前提下,有限改善我们现在用户体验。所以这个成本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可以在中国大规模量产的自动驾驶呢?在美国,其实在高速公路的Level 2、Level 3的功能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因为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出门就是高速公路。而在中国,我们大部分城市出门就堵车,而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远没有结束,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有的时候我们不敢开车出门,主要的原因是担心找不到停车位。因此对于中国车主来说,他愿意买单的车一定是解决中国痛点的车。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纵目科技。纵目成立于2013年,早期专注于视觉算法的开发。在2015年年底,相继完成了A轮融资以及第一款环视产品的量产。2016年我们在北京成立了自动驾驶研发中心,专注于低速自动驾驶方向;2017年2月完成了一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 11月我们发布了针对地下停车场的自主泊车功能;12月国内第一台搭载高清环视ADAS功能的车型正式下线,里面采用的就是纵目的控制器。
到今天为止,纵目已经有超过两百名员工,三个研发中心,两个制造中心。作为Tier-1供应商完全有能力符合最严格的质量标准为主机厂提供最可靠的产品。
这是纵目的产品路线图。从第一代的360环视产品开始,我们在后面又持续开发出了很多基于环视ADAS的预警功能。在刚刚量产的车型里就搭载了纵目的DOW(开门预警)和BSD(盲区车辆检测)的功能。
在Level 2,我们有基于环视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融合的自动泊车功能。今天,我们主要介绍的是Level 4自主泊车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