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专访国防科技大学李自力研究员
“未来疾病诊疗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服务越来越好,诊疗效率越来越高,医药领域也将有新的突破。” 国防科技大学智库李自力研究员在谈及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时这样说道。
人工智能(AI)在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两会上再次成为被不断提及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医疗、养老、文化等领域的研发应用。
曾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主持参与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的李自力对此感慨道:“人工智能在提高健康医疗服务的效率和疾病诊断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辅助诊断能力方面的应用不断涌现。”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不断推进,已经开始推动人类医疗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正是目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原因。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也称为机器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的科学。“未来人工智能与医疗领域的结合机遇与风险并存。”李自力告诉记者,虽然难以预测风险,但医生拥抱互联网新技术是必然趋势。
李自力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
195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横空出世,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是机器翻译、定理证明、博弈等,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工作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实际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高于预想,进入了萧条波折期;
第二次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从实验室开始走向实际应用,随着智能机器人和第五代计算机研制计划的产生,使人工智能研究从低谷进入第二次高潮;
第三次发展得益于90年代互联网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开始转向网络环境分布式研究并推向实用化,并先后在国际象棋和围棋领域战胜人类顶尖棋手。因而2017年被视为“人工智能应用元年”,标志着人工智能第三次高潮,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
李自力认为,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在技术与商业市场上已获得重大进步且应用前景广阔,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发展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也在2017年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是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到2025年人工智能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
从资本活跃情况来看,过去5年人工智能+医疗一直是资本投入最密集的领域,且行业报告指出未来5年仍将保持40%的增速,这对于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外部环境。
对于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出人工智能的潜力,李自力强调必须在观念与技术两大挑战上实现突破,“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使庞大的数据库达到方便人们使用的目的。”他特别提到了“新事物存在适应过程”的问题,传统医疗行业经历漫长的洗礼才形成稳定的局面,要想转变不能一蹴而就。人们对新生事物存在适应过程,同样新事物的成长发展也有待时间考量。
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医生
人工智能推动医疗事业的进步,在李自力看来主要会带来四方面的变化:
一是医患关系的变化。患者可以利用传感器随时随地收集身体的大数据,预防疾病,实时监控生命体征,掌握健康状况;甚至可以通过VR眼镜在虚拟现实中实现医患沟通;对于医生来说,当诊疗方案可以由人工智能来辅助提供时,医生就有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研发工作。
二是医院服务的变化。线上线下结合,虚拟和现实结合的医院不断增多,改善医院服务质量,实行医疗资源共享,灵活配置基础医疗设备和服务,让拥有技术和品的医生拎包即可行医。
三是医药研发的变化。人工智能在药物研究方面可通过计算机数据模拟缩短药品的研发周期。
四是医疗手段的变化。重塑诊治流程,医疗行业将步入技术驱动轨道。从基于医生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统计学+小样本数据)的阶段再进一步进化到基于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个性化诊疗。
湘雅二医院联合丁香园和睿琪软件此次向临床医生开放的皮肤病人工智能综合诊疗平台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对 85 种皮肤病识别准确率达86%,其中34种常见病大于95%,可识别病种数和准确率居行业之首。
李自力认为,“普通的医生如果有人工智能医疗助理,医疗效果将会变得高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将完全代替医生人始终是万物之灵。”他说:“人工智能和医生的关系应该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医疗领域还有大量疑难病症需要靠医生来完成诊断和治疗,还有大量未知问题需要靠医生来研究和解决。”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人工智能医疗领域时,不难发现,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到医学影像识别、疾病辅助诊断、外科手术、基因测序以及医疗大数据等许多方面。智能和医疗,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重头戏。”李自力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将会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吃、穿、用、行等等领域。
他提出,未来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军民融合战略,运用文献计量、专利分析、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方法和手段,加强对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技术评估和科学预见,加强智能科技的自主创新,牢牢把握未来竞争的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