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当道路交通遇到人工智能
当道路交通遇到人工智能
路变聪明 车更智能
本报讯 (记者王 辉)当AI的精准计算进入汽车和道路,那些故意遮挡车牌的行为将无济于事;假如实现了类脑智能交通,那么目前又聋又哑的道路基础设施,就会变得聪明起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人们的出行会有极大的改变。
4月12日,记者在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以“智能·慧聚·未来”为主题的中国人工智能+交通发展论坛上获悉,这些不可想象的智能交通技术会很快让道路交通更安全顺畅。
数据显示,我国高速公路的事故率是普通公路的300%,近3年来,高速公路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每年都维持在4起左右,主要事故原因是失控碰撞。与国外相比,我国公路交通环境复杂,交通安全隐患更加多样。
智能交通首先要解决的是安全。论坛上,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领域首席研究员、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姜良维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视觉芯片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警预测方案。他说,人工智能处理芯片注入更精准的算法,可以实现高速公路等复杂交通场景下的路况全感知、行为智能识别、隐患精准预测等功能。因为每辆车都植入了人工智能处理芯片,当危险来临时,系统会随时采取规避措施。目前,国产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视觉处理器已成为构建重大交通事故综合评估、提前预警、即时干预与快速处理技术体系的关键;考虑到社会的复杂性,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朱凤华提出了社会信息物理系统建设,将人的因素融进人工智能交通建设中,提出了“当地简单、远程复杂”的项目运作模式,或将成为未来解决中小城市的交通问题的破局关键。
智能交通首先要解决信号控制问题。北方工业大学教授刘小明认为,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之一,而区域交通协调控制技术则是重中之重;AI技术加速了安防快速发展,让监控更简单。它的计算技术能准确地识别车牌。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架构师姚华认为,以后遮挡车牌已无济于事,因为AI技术可以精准识别汽车信息。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主任、教授王华认为,目前的道路基础设施是没有思维、没有感知的,又聋又哑。人工智能交通要解决的就是道路的感知、传输、决策问题,让路活起来。千方集团研究院副院长李江提出类脑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在他的描绘中,未来的交通是车路协同的交通,是由聪明的路和聪明的车构成;未来的交通信号系统将成为以信号为核心的类脑城市交通计算中心,各交通参与单元都将具备“自主”思维。他从目前交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路口断面感知、路测设备的智能程度不足等问题切入,指出未来交通将聚焦于突破智慧城市中基于路网的多尺度、多维度、多粒度交通数据的全息感知与融合技术,构建全面反映交通状态及交通管控效果的评价指标;基于数据驱动的路网全局交通管控技术,实现对宏观-中观-微观的动态交通精细化管控;研制类脑交通控制装备及类脑智慧交通管控服务平台,实现区域交通管控效果评价与管控方案优化等几大方面。大胆的设想、缜密的创新支撑,让与会观众对类脑智能交通的发展充满期待。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