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十问平安科技COO胡玮,平安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在2008前后频繁出现在国内媒体中。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已历过第一次高峰,虽然成绩斐然,但也遇到了诸多难题。智慧城市的大规模推进,主要遇到顶层设计缺乏创新、投资回报难以衡量...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在2008前后频繁出现在国内媒体中。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已历过第一次高峰,虽然成绩斐然,但也遇到了诸多难题。智慧城市的大规模推进,主要遇到顶层设计缺乏创新、投资回报难以衡量、新兴技术不易融合,数据孤岛和互动性较差的天花板。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潮起为市场带来众多智慧城市产品,同时也致使人们对“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在认知层面产生偏差,以为交通调度或智能安防监控就是智慧城市的全部,忽视了智能技术对城市的全局改变。
2015年,新型智慧城市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在今年,住建部将启动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建设成果的评估,智慧城市项目将从创建期步入推广示范期。基于这一背景,平安集团近日宣布加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联盟,与地方政府共建全方位覆盖城市管理、市民服务功能的智慧城市,将深耕多年的智慧城市平台和技术输出到各地政企。
那么此次高调浮出水面的平安智慧城市到底准备好了哪些战略和战术?为此,雷锋网与平安科技COO胡玮进行了一次对话,以下是访谈内容:
1、平安科技所打造的智慧城市,与过往人们谈的智慧城市有哪些不同?
其实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四大误区:
1)概念模糊:认为“智慧城市”仅是广铺摄像头、简单的电子政务或数据整合;
2)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各市、各区、各县一哄而上;
3)脱离实际:未能有效提升城市整体管理和服务效率和质量,易成为政绩工程、口号工程,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
4)安全隐患:目前很多参与的企业不具备足够的全面风险管理、管控技术和能力。
这些误区也是这么多年来智慧城市更多停留在概念和测试阶段的重要原因。平安智慧城市云是我们智慧城市的核心产品,我们的模式包含四大要素:“政府主导”、“整体规划”、“统一开发”、“合作共享”。当然,这四点并不是一个书面意义上的生硬词汇。如果你仔细审视,其实就能够理解智慧城市的产品形态。
平安智慧城市云是一个“8+1”的解决方案,宏观上主要针对“城市治理”和“市民服务”两项,帮助地方政府提高执政成效、提升管理效率、提升市民服务水平,微观上是为了提升政务、财政、安防、医疗、教育、房产、环保、生活这8个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这几大领域就是我们智慧城市所覆盖的场景。具体说来,它的各项功能和能够解决的问题包括:
1.“智慧政务”整合城市规划、行政办公、分析决策三大功能,提供政务整体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政府政务管理、行政执行效率。
2.“智慧财政”强化对预算、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的管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从而帮助政府提升财政管理效率,降低资金成本,促进财政公开透明。
3.“智慧安防”提供了公众安全、交通管控、灾害预警、城市治安、社区管理、市民服务等解决方案,从而着力解决城市突出问题,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升级保驾护航。
4.“智慧医疗”制定了健康管理、医院服务、医保社保一体化解决方案,从而打造防控、诊疗、保障联动的医疗健康新模式。
5.“智慧教育”建设城市教育网,实现教育信息一目了然,打通校园生活功能、考试、档案等信息的统一账户,从而推动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促进教育服务管理提升。
6.“智慧房产”建设了城市房产网、房产地图、房产服务管理云平台及房产行业分析报表等模块场景,从而促进房产信息互联互通及房屋交易便捷安全。
7.“智慧环保”专注于智能管理与决策方案监控治理突出环境问题,健全绿色经济体系,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从而打造绿色城市生态,护航“智慧城市”,建设美丽中国。
8.“智慧生活”建设市民服务“一卡通”与“市民通”,集成不同市民服务系统,实现不同平台市民服务流程互通互联,打造市民线上服务统一入口,从而全面提升市民服务效率与政务透明度。
最后,“8+1”的这个“1”代表智慧信息中心,它建立了严格、完善的智慧城市数据平台与数据安全管控体系,用以提供高效、安全、有价值的智慧城市数据支撑。
这里我还要补充一个要点,虽然智能技术在城市中也扮演着保障市民安全的这一角色,但人们往往会忽略智能城市系统本身的安全。
由于智慧城市渗透到市政管理、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存在信息泄露风险、信用风险、系统风险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作为一家金融机构,平安在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层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同时,平安也建立了严格的防火墙机制,独立存储各方数据,可随时接受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检查。
2、刚谈到“平安智慧城市”覆盖了8大领域。对于很多科技公司来说,打通行业壁垒要比打破技术壁垒更棘手。您总结一下,平安科技是靠什么迅速突破这些行业壁垒的?着重谈几个要点。
我觉得要想打破任何行业的壁垒,一定需要顶级技术作为支撑,这是前提,而技术又离不开人才。很多人以为金融机构并不需要很多技术人才,这存在一定的误解。很多人可能有所不知,平安集团拥有22000个工程师及研发人员,远超于多数科技巨头。
在行业和场景壁垒层面,平安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在保险、银行、投资、互联网四大板块积累了丰富业务和管理经验。特别在政务、财政、医疗、房产等领域拥有众多的应用场景,同时在业务规划、流程优化、业务运营、企业治理及平台建设等方面具备众多成熟经验。
基于如此多的场景和如此久远的服务历史,我们能够很好地将技术与医保、财政、政务、医疗等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等场景良好的结合。平安不仅可以输出纯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将技术与各类场景很好的融合。
以平安智慧医疗为例,我们利用平安智慧医保服务系统和商业医疗保险行业经验,在医疗服务网络管理、保险精算、围绕DRGs的医疗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在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背景下,开展支付政策方案制定、政策执行模拟仿真、服务机构绩效方案制定,通过加强服务机构协议管理、绩效管理、结算管理,提升医疗机构的效率。
可以看到,技术落地、流程打通、项目管理,这些都是我们过去近30年来留下的宝贵资产。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热,我们也能更快速对这些技术进行商业化.
3、八大业务之间是怎样互通互联、相互配合,打造成一个智慧城市闭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