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给城市注入"神经系统" 华为的智慧城市进化论
截止去年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突破了57%,这意味着“城市”,真正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生存的“家园”。
这些让笔者觉得,智慧城市离我们比我们想象中要近。
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
首先,“基础薄弱”体现在数据的统筹难上。传统政务更多的是条形的建设,跨部门打通得比较差,数据统筹也会比较差。华为聚焦ICT基础设施,帮助客户通过平台型的建设进行数据拉通和数据整合;
敏捷无所不在的传导系统——有线+无线网络。
一个城市为了实现自我造血的功能,必须用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华为认为,城市作为有机体,“神经系统”不可或缺。“正如人类有神经系统一样,智慧城市也应该有神经系统,可以感知、接受、处理信息,让各类信息协同工作。”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张延德在采访中表示。智慧城市将这些新技术与城市场景深度融合,构建“感知无处不在、联接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计算无处不在、智能无处不在”的协同生态和交互体系。
通过和华为共同建设智慧潍坊,建设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把华为OpenLab的资源引到潍坊,也给落地潍坊的企业的创新和研发提供了平台。“我们通过成立联盟,有50多家企业成为联盟企业,有6、7家企业在潍坊注册公司。借助数据的整合和共享,发展大数据产业和云计算产业。相信经过两三年的时间,这些产业会显现出效果,给智慧城市带来更大的效应。”
再次,“财政投入”问题有两个层面,第一不是真正的财政投入,而是方向、意识上的问题。目前有些政府把钱更多的花在公共设施领域,尚未发现智慧城市是新的数字时代的产业抓手。华为在一些智慧城市项目里帮助政府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第二是资金投入问题,可以通过引入合作伙伴构建商业模式,通过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商业模式,解决政府建设资金问题;
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切的“智慧”始终离不开人。如何去衡量智慧城市的成败得失?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首席专家洪小舟在回答笔者这个问题时表示,着眼点是市民体验。“对于智慧城市取得的成果,最好让老百姓说话。如果老百姓从日常出行、医疗、教育、政府办事都有很好的体验,说明我们在智慧城市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洪小舟认为,制约智慧城市落地的因素主要有基础薄弱、机制不畅、财政投入和技术难度等问题。
“智慧”以人为本
华为E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这几年全国有500多个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泛华集团副董事长罗云兵在采访中透露,从顶层设计到投资运营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投融资模式比较单一,直接制约了智慧城市大规模的发展。一些地方在善政、惠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兴业方面却较为欠缺。通路单一,基本模式以政府采购和政府购买服务为主。“在兴业方面,要赋予智慧城市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带来好的渠道,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我们通过新的信息技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做得比较成功的案例,是把智慧城市建设和地方政府现有的土地资源、产业园区开发等传统资源结合起来,把智慧城市建设由单一的成本中心转化为效益中心。只有实现效能转化,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清晰,智慧城市才能健康发展。“
以前我们一谈智慧城市,很多场景是存在于“想象力”范畴的,比如,《疑犯追踪》中的“machine”能经过摄像头到云端进行数据分析,预知犯罪。比如《速度与激情7》中的“天眼”等等。
全面海量的感知系统——物联网+视频;
写在最后
最后,“技术难度“,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需要各方参与。而华为基于“平台+生态”的战略,本身有强大的ICT信息基础技术实力、又有丰富的智慧城市生态圈战略合作伙伴。华为积极推动智慧城市生态圈的良性建设,联合各个环节的企业在各自领域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共同为客户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来破解智慧城市的技术难题。
数据融合是发展的必然阶段,必须是“一把手”去解决的。数据融合不仅是数据问题,还需要通过“一把手”实现政府流程和结构的优化。业务融合,更多的体现在业务流程的跨界重组和业务跨界实现。技术融合,需要关注当前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技术的融合和应用是智慧城市的基础。
评论
屡次获奖,使得潍坊的智慧城市之路格外受到关注。潍坊智慧办副主任胡延年与笔者分享了他们和华为在共同建设智慧城市项目过程中的经验,他表示,建立以人为本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回归到城市发展的本质。而在智慧城市探索的初期,他们也遇到了一些难题,“2010年智慧城市理念进入中国,大家无从下手。建设了很多项目,投入很多,老百姓却感受不到,建设者和使用者脱节。“而从智慧城市2.0开始,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策略,他认为,所有城市的活动围绕人来开展,市民是城市的主体。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手段,让市民切实的感受到智慧城市对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吸引市民更多的融入智慧城市和社会治理中。
国内智慧城市发展之势似乎超乎了我们想象:在刚结束不久的在巴塞罗那举办的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潍坊从全球300余个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城市奖“提名,要知道,在全球六个提名城市中,潍坊是国内唯一的代表。而随后在第十九届高交会期间举办的亚太智慧城市评选中,潍坊获得了“2017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奖。
功能强大的中枢系统——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
有人认为智慧城市体现的是“智慧”,有人认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城市智慧大脑”,有人认为智慧城市重点在顶层设计, 有人说智慧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的创新服务模式....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当然成功也没有那么简单。
一边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一边是随着大量人口涌入而产生的“大城市病”。那么,让城市变“智慧”,会治愈病痛吗?
(作者:嘉文责任编辑:嘉文)
“智慧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要具有自我演进、自我造血功能,智慧城市建设也是一个迭代演进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华为E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在演讲中这样定义。
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上,笔者在华为智慧城市展台当了半天的“虚拟市民”,亲自体验了华为与合作伙伴联合展示的智慧水务、智慧路灯、智慧园区、智慧旅游、平安城市、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场景。并且,这些场景已经开始在不同城市中落地和应用。例如,在深圳龙岗开展的“互联网+政务”,通过进行数据整合,实现“一窗式”综合服务办理,一号、一窗、一网,一个综合窗口可以办理700多项业务; 在智慧警务方面,监控系统中融入人工智能等技术,捕捉重点监控人群。使龙岗区的刑事治安总情大概下降了29%。
扫码赢大奖
而放眼未来的智慧城市3.0阶段,胡延年表示,将通过应用物联网的技术,更高、更深地拓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维度。原本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接,有了物联网,把建设的维度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的范畴。通过信息化手段、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打造城市核心系统,更好的收集数据,让决策者做决策时可以拿到城市相关的数据,使决策变得更精准科学。
天极新媒体 最酷科技资讯据了解,华为目前已经参与了全球40多个国家,120多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建设智慧城市的道路上,华为秉承“平台+生态”的战略,和生态伙伴一起让城市变成“智慧”的有机生命体,让城市更美好,让市民体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