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单志广:超70%城市处于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期和准备期
【中国安防展览网 智慧城市】“2017沈阳·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于9月22日-24日在沈阳举行。国家发改委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表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219个城市的平均分只有58.03分,最高84分,最低27分,发展分四个阶段,目前成熟区为零,真正的成长区有41个城市,起步期有86个城市,其他很多还是在准备期,所以超过70%的城市处于起步期和准备期。
以下为演讲实录:
单志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参加我们国家信息中心,也是代表我们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工作组主办的政策论坛。雷司长做了很好的开篇,我受发改委的委托,把秘书处帮助进行分析的我们在今年年初开始做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数据分析报告》结果分享给大家,因为涉及到国家在十三五提到要建设一百个新型城市建设,完全是依赖这样的评价结果的。但是这个结果看目前我们不仅协调工作组的各个发改委前头会商23个其他部委,正在最后的遴选确定过程中。所以这样一个数据分析的过程有很多启示的内容,我在这里借此机会给大家做报告。
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的背景和过程。二是我们通过整理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得到一些基本的结果。三是未来开展评价的启示和建议。
我们在今年第一批新型智慧城市遴选工作完成之后我们会正式地对大家进行发布,而且在座很多城市领导,未来很多要做智慧城市大数据规划,都可以依赖于这些数据分析,如果有需要可以和我们秘书处联系。
在2015年成立了部长级的新型智慧城市协调处,按照习主席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要求,在206年11月底发改委会同委信办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通知,通知下发之后秘书处配合部级协调工作组25个成员单位开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过程,我们委托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由他们牵头,把25个部委关于对智慧城市的一些评价主要的观点和要求进行凝练,形成一套指标体系,包括刚才雷司长谈到的智慧教育,以及关于科技领域、农业领域等等。但是每个部门把它认为最重要的不超过三个指标提出来,我们部级协调工作组会聚一起,因为所有指标是从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文件中遴选出来的,体现我们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形成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过去搞的一些评价主要是通过专家打分,这次通过国家外网专门做评价的上报系统。所有的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告诉地方都是可以量化的,从各个数据来源,可以自己做评价,这些评价是首先由自己来做的,包括我们互联网的第三方的评价,两者合成一起形成评价体系,更加客观,整个体检表是自己来做的,每个地方要对自己的数据真实性负责。
在今年2月份,填报工作基本完成,我们对地级市以上的城市汇报的数据,和蚂蚁金服腾讯做出汇总形成报告,所以我们非常感谢再这样分析过程中,蚂蚁金服、腾讯,泰华智慧公司对我们的支持。
智慧城市未来向哪个方向走没有方向和指引,来沈阳参加这样的论坛,我们心目中的智慧和我们今天感觉到的智慧城市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每个人都会体会到。评价工作也希望真正遴选出一些样板和标杆,过去我们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之前,都是各个部委和地方按照自己前期的想法进行探索,现在进了十三五智慧城市搞了八九年,未来怎么搞,我们现在很大的困境是没有标杆城市,中国的智慧城市哪个搞得最好,拿不出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标杆出来。所以十三五国家希望从不同领域和层级的城市有好的经验和做法,能够获得大家认可,其他地方一起进行拓展,而不是每个地方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不断地试错。
这个评价体系目前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苦劳和功劳,苦劳是各个地方按照中央部委要求到底做得怎么样,功劳是从实际现在的效果,从老百姓的认可度方面,我们到底效果怎么样。所以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指标体系,我们有非常严谨的工作过程。我们给地方的指标体系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我们开了五个片会,让大家理解。各个地方填报的进度不完全一样,体现每个地方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执行力,实际上我们有三四百以上的地级城市,完全符合要求的只有219个,很多地方把指标给了,数据来源很清楚的情况下还是没有有效地进行组织,体现了未来很多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度,这是实际的填报情况。当然填报情况我们也作为分数,按时填报的不扣分,越往后提交的我们在总分上有一定量的递减。所以填报系统覆盖了338个城市,有220个完成,最后有219个合格的,这是一个情况。所以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在很多地方工作力度需要加强。
现在汇报主要的结果。
通过整理这些数据我们有九个方面的基本的认识:首先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处在什么阶段,我们经常以为智慧城市一说起来非常高大上,有非常美好的愿景,但是大家知道我们今天来沈阳开会,一路上还很颠簸,会场也没有体会到智慧会务感觉,所以219个城市的平均分只有58.03分,最高84分,最低27分,我们把发展阶段分四个阶段,目前成熟区为零,真正的成长区有41个城市,起步期有86个城市,其他很多还是在准备期。所以这就是超过70%的城市处于起步期和准备期,我们信息已经最高端,但是我们的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的基础跟它相融合之后带来的总体效应就是这样的。另外从区域分布来看,总体上中东部的大型城市在评价的方面是领先的,排名前50的城市主要以东部为主,占了56%,其次是中部有18个,西部最少,只有4个。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的排名靠前的这些点的城市能看到我们的效应还是很清楚的,线的右侧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一些城市,相对评价结果也比较好。另外我们看的从分区域来看,按照评价标准的八大领域,看了所有的全国的每个领域的分领域的进行排名,这也是差距比较大的。总分和单项排名靠前的城市绝大多数是东部一些大型城市。另外的话,这是我们看一下市民体验,我们认为在这次评价中做得最好的最准确的数据就是市民评价,很多的80分的地方自评,有的地方不可避免有误差,但是我们是用蚂蚁金服和腾讯QQ大数据的调研方式,每个城市有几千份的问卷,对十个领域的智慧城市的问题进行问答,所以这个数据更准。
从老百姓的评价这个纬度上来看,整个的评价我们把它拉到一百分,因为在评价的一百分里占20分,如果我们按照100分来看平均分63分,所以整个老百姓对我们智慧城市的感受度是刚刚的及格,体验度不高,最高71分,最低57.9分,最多是60到65分,跟我们很多老百姓一谈智慧城市体会不深,到底这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所以我们评价数据很客观地说明了这一点。另外我们看市民体验,很大程度跟惠民服务相关,到底给老百姓从获得我们信息化的普惠程度上带来哪些好处。全国的城市表比较敏感,我没有列,但是老百姓的口碑评价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完全是老百姓评的,我认为是可以看的,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