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互联网将改变就医方式:硬件连接慢病管理开启智慧医疗
在微信和微博上与朋友比拼行走步数,用公众号和挂号平台挂号,或者直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药品快递到家……然后,我们还能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健康做点啥呢?
当前,一些变化已经悄然发生,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不断与线下医院对接试水创新应用;移动医疗应用也颇受资本市场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数百家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都走在融资的道路上。2014年到2015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分别为29.5亿元、42.7亿元,增长率为44.7%。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25.3亿元。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副司长姚建红表示:“互联网为医院插上翅膀,也是深化医改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能够放大优质资源效应,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但在硬币的另一面,前途并非一片光明。包括电子处方在内,一系列政策并不明朗,使互联网与医疗的深度融合仍存在各种不确定性。而在医院之外,使用频次低,用户黏性差,也使大量移动医疗应用“胎死腹中”,来自第三方的统计显示,仅今年之内,就有将近40家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相继倒闭,春雨医生、丁香园、杏树林等知名应用也开始战略转型。
左上图 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县医院,医生利用远程会诊系统和上级医疗部门的专家一起对患者病情进行会诊。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右上图 河北省香河县人民医院医生联合北京同仁医院专家远程会诊。 新华社记者 王 晓摄
下图 一名患者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的诊室外使用市民卡挂号,省去了挂号窗口排队的麻烦。 新华社记者 黄 筱摄
面孔1.0:
以挂号与支付起步
从8月9日开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支付宝中的服务窗向用户开放,它不但能实现在线预约挂号,还是全国首个应用“防黄牛模型”的医院线上服务。蚂蚁金服医疗行业总经理王博介绍:“利用实名信息,支付宝能精准匹配挂号人和就诊人。通过对用户的身份信息、行为特征、关系网络建立多维度的层次化体征体系,通过数据挖掘和建模,有效识别出黄牛身份,为医院建立‘黑名单’库。”
在线挂号正是“互联网+医疗”的绝佳“破冰”入口。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卫计委此前出台了多项措施:2016年底前,北京市属22家医院将全部取消现场放号,改为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等,而预约的最主要途径就是互联网。在支付宝服务窗之外,腾讯同样在微信城市服务中,与包括“微医(挂号网)”在内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出统一挂号开放平台。据介绍,迄今为止,微信的挂号平台已经在60多个城市落地。
而在实现挂号预约后的下一步,则是支付。深圳市人社局局长王卫介绍说,从今年6月起,深圳成为全国首个通过互联网渠道完成医保移动支付的城市,参保人通过支付平台绑定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后,就可以在全市17家试点医院一键完成医保与自费的移动支付。“接下来深圳还将逐步探索扩大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包括生育保险、大病门诊、住院、社康门诊、药店取药等,更加方便群众就医。”
(责任编辑:i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