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车联网”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7-07-29 14:04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澳门好博 tc165.cn 下载 800820天齐网 光侨讯和 重生珠玉俏佳人 30qq.cn 昭和贵妃

“车联网”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7-01-11 10:50 来源:联动原素 运营商 /操作系统 /物联网

原标题:“车联网”的正确打开方式

巴金的《海上日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由于文字生动、形象,就仿佛自己身临其境一般。其中有一段文字:有时太阳走入云里,它的光线却仍从云里透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人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易,因为只能够看见光亮的一片。可以想象,蔚蓝的大海在红色朝阳的照耀下,如同一片红海。

曾经的车联网“红海”错觉

早在2012年前,大部分人都认为物联网过热,作为物联网产业分支之一的车联网也因此屡被诟病。然而,若看清物联网过热的真实原因,便可发现或许与《海上日出》的这一景象有几多相似之处。

车联网一词自2010年被提出伊始,概念、论坛、专家言论不断充斥着人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引得企业蜂拥而上。

在某一个车联网论坛上,曾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争论:做平台软件的说自己是车联网公司,因为所有的应用都要在他们的平台上进行部署;做导航的也认为自己是车联网的核心企业,因为导航是全球卫星定位,可以实时看到车辆的位置;做车载电子产品认为他们才是车联网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没有电子终端,任何应用都无法到达用户。

不仅如此,做软件的已经开始在硬件领域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做导航的也在搜罗或开发更多的应用软件;做电子产品的也开始开发软件平台。而且,在做的同时唯求一个字就是“快”:“管它产品好不好,先要在车联网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产品不好,日后还可以再改,如果不能快速进入产业,未来可能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了”。因而,争相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车联网产品。

置身其中,车联网似乎成了周一早上的地铁,整车厂商、电子厂商、软件厂商或举着,或抱着,或扛着自己没有远见、不够完善、仓促完工的产品往这趟列车上挤。一时间,车联网产业乱象丛生,业界感觉车联网行业的企业已经厮杀成一片,恍惚车联网的红海已经到来。

然而,殊不知,置身其外远观,车联网行业实则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趟列车才刚刚进站,各厂商有的是时间整理好自己的理念和产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排好队,优雅地上车。

待到有一天,车联网行业的标准与潜规则已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品已经成熟,每个环节上供应商已经相对固定,各种产品的价格不再有大的起伏,利润微薄甚至负利,新的竞争者很难再进入,那时才是真正的红海。而今天的厮杀只是蓝海上的日出,是从业者的错觉,是人们无意识间制造的假象。

车联网的真正模样

车联网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直接关系着整个车联网产业的生死存亡,发展速度与高度。

技术视角下的车联网未来

从技术视角出发的官方定义是:指装载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通过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提供综合服务。这个定义的来源可以说是物联网定义的行业缩影,而车联网也恰恰是物联网的组成部分,也是物联网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体现。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未来的车联网需要实现:1)每一辆车都要有一个唯一可识别标识;2)所有车辆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其唯一可识别标识在公共网络或平台上进行查询;3)公共网络/平台可以为所有车辆提供综合服务。

这就涉及到三个必要构件:标识、公共网络和综合,且彼此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第一,标识必须有唯一可识别性,表现形式可以是IP地址,也可以是数字或其他文字号码;第二,公共网络必须是对所有人可使用,而不是某一个单位或者某一个行业的特定人群才可以使用的专网或局域网;第三,综合服务,这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词,因为该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已经多到你无法一一列举。首先,它的服务对象,包括一切与车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或群体或机构,而不仅仅是车主,比如车主的家属、警方、医院、行人、保险公司、4S店、车厂等等。其次,它的服务内容应是极其广泛的。比如,围绕车主应该提供哪些服务;围绕车主的家属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围绕交警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围绕行人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的车联网,服务是核心。而车联网中的每一个产品都要围绕“服务”来进行设计和生产。汽车在未来可能不单单是一个代步的工具,有可能充当一些社会公共服务工具的角色。比如,充当监控工具,它在行驶过程中“看到”的一切事物,“获知”的一切信息都会传输给车联网的后台,并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进行一定的应用,如某个逃犯的信息,某个区域是否人流量异常等等,政府部门便可以通过这些信息采取一定的措施。当然,这些数据也可以用于服务大众,比如某个地方的樱花开了,哪家餐厅去的人比较多等等,人们看到这样的信息便可以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判断。

今天,这样的信息,主要是通过移动互联网,通过人来进行采集和传输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充当了车的感知系统。未来,这些信息的采集与传输,甚至分析与分配都不再需要人主动去做,而是车,是衣服,是树,是书,即任何可以或者需要去识别的物体。当然,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肯定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但是今天所做的一切必须是建立在对未来的这种格局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虽然今天的产品设计达不到终极目标的需求,但是要在产品上体现出设计者的远见,或者是若干年后,让后人惊羡于今天的远见。

这就是技术维度上车联网的摸样。那么,如果从技术的维度来规范整个产业,车联网的生态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产业视角下的车联网生态系统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网
  • 天猫内部优惠券网
  •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