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智能交通2.0:在于智能管控与大数据应用
第六届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年会上,多名行业专家表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仍停留在传统的垂直应用,缺乏深度应用。而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交通,城市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自我调节,让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有了“大脑”。
交通堵塞等“大城市病”长期以来屡被诟病,如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成了城市管理决策者的一道重要课题。部分行业人士认为,如何通过信号控制,提高路口的同行效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最为基础的关键一环。湖南省智能交通行业协会会长、公安部视频人才库专家钟翔现场发表《新常态下城市智能交通项目建设特征》主题演讲。
钟翔
以下为钟翔演讲实录经编辑整理:
我的报告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发展的现状,然后是城市交通的特征,基于这些特征会产生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出一些策略和宏观的解决方法,最后想和大家一起展望未来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
一、现状及发展
之前徐总(赛文交通网徐赫)已经把2016年的市场分析得非常透彻,而且给出了排名数据和增幅比例,按照全国的现状来讲我认为当前城市智能交通项目建设现状是八个字:规模稳增、耕耘有获。按比较保守的数据,我们认为智能交通这个产业在2013年开始投资额每年连续超过了20%,甚至也有33%以上的增长速度,所以是按照规模比率在稳步增长。
在资本市场,2016年有很多代表性的资本事件,包括山东兴民智通发布公告拟豪掷28个亿收购包括凯立德在内的三家智能交通企业,还有二十家智能交通企业的新三板上市和四家在主板上市都代表了我们的规模、方向和资金投入量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数量级。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在基础设施和集成应用上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智能交通已经逐步完善,在很多国家级大型活动和峰会当中都凸显了智能交通系统起到的作用,同时在日常我们百姓出行、车路协同等方面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当中表现出一定的效果。
就湖南现状而言,总体交通信息化落后于北上广深和南京杭州,其实国内大部分的省份或者城市都是这个状况,其实这种现状下我们往往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是在蓄势而发。这种经验的积累是需要长期的,后建的智能交通系统由于资金量和硬件的优势完全可以在短期采购到最先进的设备,但是智能交通行业的管理理念和业务软件的需求开发需要长期的积蓄和沉淀,湖南省以长沙市交警支队为代表的一些交通管理单位就是从1995年开始积累沉淀,走到如今,厚积薄发。
目前的城市智能交通项目建设现在越来越表现出针对本省份、本城市的综合特点,同时根据本地的特色、需求和情况完成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实施以后发现确实是卓有成效。
回顾一下2013-2016年的中国智能交通投资总额。
2016年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356亿元,我们把智慧城市里面涵盖的这个部分打了折。实际上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25%,至少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2016年中国智能交通总投资规模超过1200亿元,这里涵盖了高速公路的智能交通和轨道交通,下面的356亿元指的是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投资额数字。
全国或者湖南的市场其实都是吻合的,按照20%这样惊人数字在往前增长,体现了这个项目未来的市场方向。目前我们的发展方向有这样几点:
第一,突破瓶颈。
2016年智能交通行业实际上走到了一个瓶颈,我是从1994年做视频电子警察,有人问:智能交通有什么系统?就是信号灯系统、道路监测系统,十年前是这样回答,2016年还是这样回答,所以“十三五”之初尤其是2016年8月交通部和各级部门共同给出规划和指导意见以后,2017年开始即“十三五”之初就会进入智能交通新的元年。
第二,模式多元。
从项目的建设、项目的主体,包括综合的规建方面都会形成很多新的、多元化的态势,从2016年的并购和组合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如北京千方和宇视科技这类重量级的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合作都体现了未来的建设模式会从另外一个多元化的方式来发展。
第三,术业分工。
技术研究开发和交通业务管理是各有分工的,这次大会就有一个重头戏就是信号灯的控制问题。未来应当就是寻求技术研究和业务管理两条主线当中找到交集,但又不去交叉,完成人员和系统的分工协作。
二、新常态下城市交通的特征
新常态的概念是螺旋式的增长和上升,出现突破点的时候应该回归到平滑的曲线上。这种新常态之下智能交通行业有它的几个特征和转变,我把它总结成为了六条,这是我们在行业当中交流的观点。
第一,中速到高速。
这也许和我们新常态经济的特征相反,原来我们讲的是从高速到中高速。但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在今年开始依旧会以一个比较快的速度发展,产业各方都回归到了一个理性的高速而不是盲目的高速。2016年由于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市场上很多项目延期了,2017年本身在调整结构,国家对实体经济推进之后,尤其是移动联网等新的技术和新的资本进入之后智能交通项目建设会产生一个井喷,因此未来新常态之下智能交通行业的特征是从增速到提速。
第二,数量到质量。
从数量到质量可能不用赘述,发展的模式已经从简单粗暴的模仿速度型的增长变成了向质量和效率型快速成熟的增长。这里面我们也提到2014-2015年很多城市都是在生硬模仿学习一些先进城市的建设,后来都尝到了苦果,他们现在也在回归理性。
第三,产品到服务。
单一的产品制造商已经从产品的销售转向了解决方案或者复杂业务分析以及运营服务的角度,甚至是重新组合来为完成另一个方向、另一个领域的销售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Sales走向Server。
第四,技术到业务。
我们以前比较专业,引导用户和使用方进行业务的管理和交通模式的变化,其实在这种运作之后突然发现这条路可能走偏了,因为现在我们发现归根到底还是业务主导技术。
第五,两极到均衡。
我们城市交通有两个部分的队伍:一部分是快速领先,包括我们的企业和城市有排头兵。然而在中国的交通市场,县域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也有智能交通市场或者智能交通建设,但相对落后很多。这两个极端在过去的三到五年,尤其是在2016年非常凸显。这里可以用到一个毫不夸张的词——信息匮乏、技术落后。我们有的单位甚至采购信号灯和电子警察系统安装之后不能使用,原因是当时没有采购信号灯控制系统和电子警察的录入软件,听起来是天方夜谭,但是这种“故事”实际是事实,确实发生在我们身边。
第六,综合到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