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上海智能交通有限公司成立,它是专门干什么的
公共交通卡、高架路电子牌已经不能满足市民对智能交通的需求。5月18日,由隧道股份、中国中车、千方科技等联合出资打造的“上海智能交通有限公司”成立,通过整合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装备制造和互联网资源,为城市与市民提供更具“未来感”的智能交通建设服务。
平台整合,优化交通资源配置
具有“未来感”的智能交通是什么样?它可以让道路从最普通、最细微的地方发生变化,比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一般而言,红绿灯的时间配置是固定的,如A向红灯30秒,B向红灯45秒。“而在智能交通体系中,红灯时长是动态的,根据道路网络预测流量进行实施配置。” 上海智能交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光照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介绍,这种智能化红绿灯已经在上海进行试点。
要打造这样的红绿灯,仅靠一家生产商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互联网技术、实时监控数据和路网数据。因此,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中,除了传统基建企业的参与外,还需要通信、互联网及交通装备企业的参与。如果只是建筑、装备、科技类企业“单打独斗”,最多只能在设计、建设或者通信、运营单个领域做到“专家”。
“在交通系统中,道路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是由不同单位承担,彼此存在一定脱节,实际运营中如果出现问题,难以快速发现并解决。”常光照认为,只有把交通规划、设计和建筑建造技术,与互联网、通信技术结合起来,才可以提供智能交通全生命周期集成、设计、建设、运维一体化的全面服务,提供从顶层设计到实践管理以及产业链资源的整合能力。
为此要均衡流量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整合和服务将为都市痛点交通拥堵提供解决方案。比如,上海的桥隧在使用上是不均衡的,有时很堵,有时宽松。“作为运维平台,我们可以把一段时间的路网数据、流量数据集中进行分析,为市政交通提供合理的资源调配方案。”常光照说。
未来交通:为出行者提供服务
智能交通的未来方向,是从“为交通提供设施”转向“为出行者提供服务”。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上海2040总规划”的核心专家陈小鸿指出,上海在2003至2004年涉水智能交通领域,开始进行全市交通信息采集,相继推出公交卡、高架路电子牌等,是全国最早实施的城市。在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中,智能交通在实现创新之城当中具有重要作用。
过去人们关注的是一条道路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有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是以产品为导向去规划和建设。“现在,我们要有用户思维,根据出行者的需求去提供配套服务”。要为人提供完整的出行服务,不能仅仅依靠基础设施,还需要整合各类交通工具和运营商,通过一个大平台进行资源调度和交通运维。平台的作用,不是大包大揽、什么都做,而是打通各个领域和环节,作为枢纽和资源流动的交互点。
可见,智能交通已经不仅仅是修路造桥,而是建设智能化的绿色公交运行机制和支撑平台。如今,我们只要使用手机上的地图导航软件,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就可以获取线路图,但这远远不够。“市民出行的目标是要从甲地到乙地,并不在意使用的哪一种交通工具。”陈小鸿表示,在智能交通的背景下,出行者只需要提供出行时间、成本需求,就能够获得一整套智能化的出行线路方案。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