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BAT、滴滴们都“鼓吹”的车联网是扶不起的阿斗?

2017-05-24 11:57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cheqiren 992看看 镓桦凹路璐 王炸的麻袋 c2p生态集群 温氏io 外星科技玩转地球 vip265 华夏轴承网

  

  “每一年都是中国车联网的元年。”

  看到有关车联网的报道,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当然不是什么好的评价。因为这意味着每年都在推倒重来。从08年国内开始提到车联网,到2010年后各大车厂陆续发布车载系统,每年都能看到轰轰烈烈的车联网论坛沙龙和发布会,以及各种牛逼哄哄的新概念。

  然并卵。

  从3G到4G,从小屏到大屏,从语音识别到人工智能,从新能源到无人驾驶,几乎每种新技术都在给中国车联网注射强心剂。事实上,与其说是新技术促进了车联网的发展,不如说是所谓的车联网在“贴靠”新技术名词,为各家的产品博眼球加分。

  真正要开发一套完整的车载系统难度非常大,其复杂度远远超过手机,其 难度在于资源整合,而不是单项技术突破 。简单罗列其中的核心问题:

  车载系统必须与汽车配套 ,而汽车电子的生产周期与生命周期和电子工业 (特别是手机行业)

  差别太大。车载系统在电子零配件采购上,完全无法与手机对标采购量和更新速度。华为小米都是上千万甚至上亿的销量,乐视新跑出来做手机,销量一下子也能达到400万,这种规模在汽车行业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车载系统对硬件要求与手机完全不同

  ,启动时间,高低温的承受能力,抗震能力,信号接收的稳定性,等等。能想象车辆已经开出去半公里了,车载屏还停留在“启动中”,导航还在定位的情景吗?车载系统还需要和汽车本身适配,接入Can总线、电源等,必须是汽车整体的一部分。

  车载系统对软件要求与手机差别也很大

  。最明显在交互方式上,手机族也许可以觉得自己可以随时瞥一眼屏幕,随手就能回复一条微信,但在驾驶过程中,屏幕在驾驶人右侧,顶多进行单手操作。半秒钟的分神就可能造成交通事故,因此顶多允许操作人一次触击。而我们在微信上回一个表情就需要三个步骤。从这个角度看,大屏未必能提供更安全的操作界面。

  为什么说中国车联网遇到困境?在2010年之前,车联网作为新概念,被认为是中国汽车行业可以弯道超车,赶超欧美日韩的利器。但这么多年过去,只起到了一点点普及工作,在汽车广告中多了几帧车载屏画面。在用户购车环节中,传统的品牌,价格,动力,油耗等因素仍然是选择重点,车载系统不过是中看不中用的点缀。

  困境的产生,包括外因和内因

  外因,就是车载系统的真正对手——手机。

  如上所述,手机无论在价格和性能上都有其优势。而且与国外用户不同,中国市场是先有手机文化,再有汽车文化。年轻一代先接触到手机,再接触车机。用户带着对手机系统的用户体验和价格感知来看待车机系统;因此手机不仅打败了前装车载系统,更是后装导航仪的大杀手。在汽车销量持续走高的同时,后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却在稳步下降。

  面对手机这个外部强敌,厂商们通常是三种策略。

  第一种是保守派 。

  主要是合资品牌,典型如安吉星。他们强调车载系统与手机的差异性,将车载系统与手机进行切割,强调安全和可靠。这个思路似乎没有错,但是按这个思路推导,其核心功能是安全类如碰撞预警,定位跟踪等;信息娱乐被放弃或者弱化,甚至连导航都不是核心。这样就造成此类车载系统的使用度和覆盖率大大降低。使用度低,是因为毕竟安全类功能用户平时感知很少,在中国路况下如果误报太多反而引起车主反感;覆盖率低,是因为此类功能成本高,只能安装在豪华车高配车型,除非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否则很难普及。再有一点,此类技术核心都掌握在外资品牌本土研发中心,在中国落地需经过多重流程,就连安装后运营适配都需要协调,更不要说为中国市场进行定制化开发了。

  第二种是抄袭派 。

  此类是当前的主流,主要是自主品牌的中级车和后装厂商。看着手机有什么新鲜的,马上想办法移植到车机上,然后做一些适配性开发。例如将4G模块搬到车机上,将语音小助手搬到车机上,将大屏搬到车机上。当然,如上所述,由于车内环境不同适配并不简单。客观地说,抄袭派对当前车载系统的信息娱乐化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只能做出比其他车载系统更“有趣”的系统,而无法真正打败手机。事实上,这些系统的供应商们往往也是手机和PAD系统的供应商,无论软件还是硬件,再多开一条生产流水线,多开一个分支版本而已。这也决定了无论上层怎么想发力,根基总是孱弱。

  第三种是投降派。

  投降派的思路是,反正打不过手机,不如就让手机上车吧。典型的如 百度CarLife

  ,把手机屏幕映射到车机屏。这样车机只需要做一件事:做一块大屏。

  这不仅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的想法,更是汽车工程师的想法。他们实在被车载系统复杂的人机交互需求搞烦了。采用映射方案,汽车工程师可以专心做自己的事情,而信息娱乐归手机APP们负责吧。

  但是,问题并不会自己走掉。举几个UI的例子,前面说过,车机屏在中控台(HUD的还不是主流),屏幕其实在驾驶人右侧。如果这个APP设计有左侧的菜单栏或按钮就不容易看见。车机屏在白天会被阳光晒到,除了屏幕玻璃要能去反光,界面背景色也要有较大色差以方便区别;而到了夜间又要防止屏幕太刺眼。车机操作要尽可能少,因此拖拉滑滚要改为点击,并且要有明确的点击按键。这些差异就意味着,如果要做好一个适合车载系统的APP,界面几乎要重构!那么,又有多少APP会为了一个小众市场,去做这样的修改呢?

  车联网困境的内因,则是建立不起来一个有效的生态。

  传统车联网生态圈,包括车厂、零配件供应商,后装厂商,电信运营商,地图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等。近几年,互联网企业从服务供应商角色开始尝试主角身份,例如阿里和百度。

  从技术上讲,车载系统要有效独立于手机系统,必须能提供手机无法提供的服务,例如安防,同时能降低成本能让用户接受,使得服务真正能够覆盖到市场。从这个角度看,车联网的核心还在于主机厂。这不仅仅指ADAS等高科技技术,而是说如果没有主机厂提供基础服务,其他各家的努力也都是事倍功半。

  例如喜马拉雅一直尝试扩大汽车用户市场,但是如果用车机解决不了流量问题,用手机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尝试推车载硬件。然后就遇到所有车载硬件的共同问题,各种车型点烟口不尽相同,怎么接电?怎么安插?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网
  • 天猫内部优惠券网
  •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