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2017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专访安泰股份施总:打造绿色、智慧建筑
安徽省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泰股份”),成立于2001年,隶属于安徽出版集团。公司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专注于“智慧建筑”、“智慧能源”领域发展,始终致力于“让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与科技同进步”,是集研发、生产、设计、工程实施、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安泰股份已成为国内最专业、实力领先的智能化企业之一。
2017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上,安泰股份研发运营总监施剑锋在媒体中心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详细介绍了安泰股份在产品与技术研发、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方面的战略规划。
(安泰股份研发运营总监施剑锋接受采访)
媒体:安泰在智慧城市版块发展的战略是什么?
施总:从市场来看,国内智慧城市市场已经热了好几年,全国各地智慧城市试点数百个,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是从产业发展来看,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地政府面临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投资压力,还有如何让智慧城市建设更加的科学化、体系化以及解决技术维度上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等顶层设计问题,运营能力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安泰与集团在整个智慧城市版块的发展战略就是通过ppp模式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商为地方政府提供投融资、咨询、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各项建设内容落地、智慧城市运营一站式服务。智慧城市在投融资维度,发挥资本市场以及国有企业背景优势,帮助政府解决投融资问题。在标准体系、顶层规划维度充分整合智慧城市技术专家团队与城市建设与发展专家团队,将智慧城市真正嵌入到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在项目建设落地维度,充分与行业优质企业合作,推动各项内容的落地,其中安泰自身专注智慧能源、智慧建筑、智慧管廊等业务落地;在智慧城市运营维度,充分发挥自身的平台与研发优势。
媒体:安泰在智慧能源版块发展的战略是什么,目前取得了哪些成绩?
施总:智慧能源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等主要特征。
安泰智慧能源版块在发电侧主要致力于清洁能源开发,包括风电开发、光电开发、天然利用三大部分,在需求侧,以安泰“能源云”为核心,向城市提供城市宏观智慧能源管理服务,管理对像覆盖工业企业、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城市新能源利用、充电桩等能源消费全维度管理。向企业(建筑)提供能耗、设备、环境监测、管理、运维服务,并延伸提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服务。在城市能源管理领域安泰“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通过部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在安泰能源云平台,搭载了一个国家级,四个省级和十几个市级城市能源管理平台。在企业能源管理领域,目前接入用户已达近5000个,分布在医疗、教育、政府机关、工业企业、商业领域。
(2017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 安泰股份)
媒体:安泰所倡导的“打造绿色、智慧建筑”与传统的建筑智能化有什么不同?
施总:从为客户提供的服务链条与技术整合的维度来看,建筑智能化是建筑业的几大专项工程之一,与装饰装修、幕墙、机电安装等并列,主要服务链条是设计、施工、调试、验收交付。安泰倡导的打造“绿色、智慧建筑”,从项目主体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到建筑投入使用的运营阶段,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在项目专项设计阶段以打造“绿色、智慧建筑”为目标,整合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建筑新能源应用技术,并充分利用建筑bim技术在设计、施工管理、运维管理中的优势。在运维阶段,充分发挥安泰“建筑云平台”与bim技术的整合优势,提供终身的远程运维服务。
媒体:安泰在产品与技术研发方面的战略是怎么样的?
施总:安泰的技术战略就是,围绕“人·建筑·城市”为核心,以建筑为载体,以城市为平台,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为核心目标,打造“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建筑生态系统”。安泰对于研发的重视由来已久,从2008年开始,在不断扩大自主研发团队的同时,与高校建立密切的研发合作,发挥高校的研究人才优势。安泰股份视技术创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在组建高水平的自主研发团队的同时,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与清华大学围绕能耗数据研究建立合作,与澳洲墨尔本大学围绕澳洲建筑能耗管理展开研究合作,与安徽大学共建“安徽大学—安泰股份科技研发中心”,与安徽建筑大学共建“安徽省绿色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围绕智慧城市、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及新能源应用领域展开深入研究,
媒体:安泰未业几年的市场战略是什么?
施总:产业市场维度: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以“智慧能源”、“智慧建筑”为核心,打造安泰的智慧城市、智慧能源产业链。
区域市场维度:全力发展全国市场,有序推进国际市场。目前,安泰已经在实现了全国市场的布局,形成西北、西南与中部三大区域中心,从2016年开始,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发展全球市场,逐步在非洲、亚太、欧美、澳洲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