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在最好的时候两度转型,他如何带领企业成为智能医疗健康硬件领军者
不安分的“码农”
潘伟潮称,飞利浦、博朗等到乐心的工厂参观,他们说就是一个五星级的酒店
随着销售渠道的布局和知名度的提升,公司国内销售迅速增长,从2013年的3230.57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12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也由8.49%增至33.73%。2016年上半年,公司内销收入更是达到1.68亿元,占比46.4%,几乎与外销平分秋色。
2016年11月16日,乐心医疗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细数公司的数次转身,其实和潘伟潮对创新的理解有莫大关系。他称:“创新并不是说,比如把一个东西抛光,当抛光到一定程度,改变的只有一点点,这一点点对用户来说有需要吗?有必要吗?创新其实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就是跨界,绝对是跨界。”
做整机产品就要跳过原来香港和国内的厂商,直接面对国际客户。公司通过广交会以及阿里巴巴的海外平台等渠道不断寻找客户,加上之前在电子秤领域积累的口碑,业务逐渐打开了局面。次年,公司销售便摆脱了下滑的困境。
“这个事情很难,但有一点是其他同行绝对没有的,就是基因,乐心是一个非常创新、技术型的公司。在创业第一个阶段,国内超过90%做电子秤的企业是我们培养起来的,我们的[机械秤是一直有的。]技术研发本身是很领先的,同时也是不断创新和变革的,这是一般工厂没有的基因。虽然我们有工厂,也有挺多工人,但我们最核心其实是在研发。”提起技术实力,潘伟潮信心满满。
另外,此时营业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国外的乐心医疗,将新的客户群体瞄准在国内。在做贴牌生产业务时,乐心只和下游品牌商打交道就行,甚至没有设置市场部。而一旦在国内市场推广,销售渠道薄弱、自有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便暴露出来。
乐心i5智能血压计
乐心早期的工厂外景
潘伟潮接受采访时手戴公司最新款的手环
销售渠道方面,目前乐心已开拓了包括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沃尔玛、华润万家等大型商超,酷动数码等苹果经销店在内的内销渠道。
然而,要从纯粹的硬件制造商变身软硬件结合的服务提供商,传统技术只是一方面,对消费者体验与需求的理解同样重要。就像当初从方案提供商转向产品商,新领域总要面临诸多未知的问题。这次转型,乐心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多。
尽管在外界看来困难重重,但这一次潘伟潮始终没有丝毫动摇,因为他相信“乐心真的不是一个代工的企业”。
乐心随后成立了自己的移动应用研发部门来进行应用产品的开发工作,并在广州开设一个新的研发办公室,专门用于开发应用软件和云服务端的数据分析,这样可以使公司离优秀的开发者更近。
2011年开始,全资子公司深圳乐心开始重点开拓国内销售市场。在产品推出初期,乐心曾尝试进入连锁药店进行销售,但由于没有专门的市场团队维护销售渠道,销售情况并不理想。潘伟潮随后从快消和电子消费品领域招来有运营经验的销售人员,专门负责乐心国内的品牌推广与销售。
从第一次转型的结果来看,乐心可谓实现了华丽转身。不过,用潘伟潮的话说,“做企业就像打怪,也不是没满足,但是很快就要调整,要想下一步我们要怎么办,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随着业务的拓展、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的增强,公司产品线不断丰富,包括了电子体重秤、电子厨房秤、脂肪测量仪、电子血压计、电子体温计等。2010年,公司多款产品获得德国IF工业设计奖、Red Dot设计奖等工业设计界的顶级奖项。
“当时我们的直接客户已经阻碍了我们的发展了,他们追求的是便宜再便宜,所以他们没有创新的动力,也不会追求一个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看他们做的产品,觉得很丑陋,质量也不好。我们是研发型公司,会有很多创新,但这种创新在他们看来是不值得的,我们觉得,这条路已经走到尽头了。”潘伟潮回忆。
三年间,创源电子逐渐做成了国内最大的电子秤控制板、传感器供应商,顶峰时每个月的出货量达到70万套。到了2005年,公司销售额突破1亿元大关。
而每一次转型,都开始于公司在原有领域业务达到顶峰的时候。这其中,需要怎样的勇气,又伴随着怎样的阵痛与收获呢?
相反,他担心的是“已经卖开的传统的血压计,他们已经做了十多年了,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已经占据了这个地位。我们需要怎么样用新的模式、新的产品去颠覆,就像当初智能手机怎样把功能手机颠覆一样”。
西装笔挺,手腕上戴着公司最新款的ZIVA智能手环,乐心医疗(300562)董事长兼总经理潘伟潮笑言,自己每天都戴着手环,但计步的成绩在朋友圈中不算高的,因为经常换着不同的手环戴,交替试用公司的各款产品。
这种现象令潘伟潮深思:“这个业务还有得做吗?你想去提高市场份额,就必须牺牲利润,我们不想这么拼价格。但这个行业发展就是这样子,很多小厂就是这样拼的。所以我们开始思考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2010年起,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传统ODM业务面临压力。很多同行都在拼价格,到广交会现场可以看到,这边竖起个牌子“4美金一台”,那边就写“3.95元一台”,还有3.9元的······
潘伟潮决定切入互联网领域,向当时国内公司还鲜有认知的智能硬件进军。他希望以家用医疗健康管理为发展方向,研发生产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
摘要
每一次转型,都开始于公司在原有领域业务达到顶峰的时候。这其中,需要怎样的勇气,又伴随着怎样的阵痛与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