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谢华:PPP模式下的智能交通融资环境变化
第四点,乙方在运营期里面所支付的成本,我跟我当时建造相关。这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项目的不同特点。
还有地方融资平台所做的PPP,这个我们简单来说规定来说是外地可以做的,本地是不可以做的。
2、它采用的是DBFO的模式,什么是DBFO我待会儿会讲。
我先做一个简单的我自我介绍,我来自于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业务发展,其实我在2007年就已经离开了传统的大家熟知的交通的领域,2007年我去了香港铁路就是大家所称的港铁,那时候我就开始关注PP,就在做PPP的投融资以及管理运营。今天我想讲的内容是PPP模式下的智能交通融资环境变化,我想分两部分;
我们刚刚领会的概念什么叫DBFO?DBFO是设计、建造、融资、运营的缩写。加拿大的定义说它跟BOT一样都属于PPP的一个分类,我们可以简单这么理解。
这有一个案例,大家读这个案例的时候可以联想到自己所面临的行业问题以及产品特性,在英国的一个城市,他们认为高质量的路灯照明交通标志有正面的价值,但是现有照明设备已经用了很多年,而且剩下还有很多设备也将老化,所以他们决定做一些改造,但现实问题是,他自己预算又不能筹措资金,因为他是受预算控制的,所以才能决定采用PFI模式对这个东西进行设计、安装,采用PDFO的模式,成功的经销者将接管现有的员工、场所、照明灯柱的设备,特许经营经营机构再把新的东西还给市政府,所以提出一个合同邀约,合同期限是25年。
其实今天我们来讲的PPP,就是给政府在解题方面的一个抓手,还有一个不能说的,在中国过去这么多年,我们什么时候还是实行自有话?什么时候生产力有一个突飞猛进的环节,实际上这个本质我觉得也是跟它相关的。
这张图是徐赫先生做的介绍,在过去12个月里市场发展了明显的变化,从项目数量、项目金额和项目占比上PPP都是下降的趋势,那么我们就会问,这好像是一个连续剧一样,昨天还非常大热的PPP项目,今天就被打入冷宫,到底什么情况导致了今天的的这种现象?我觉得我们看问题本质的时候有这样几点;
相关热词搜索:
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到,它也不是变相的BT,因为确实有一个较长的运营期。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首先他们的诞生背景不一样,BOT很早就诞生了,PFI、PPP是在英国诞生的,时间也没有BOT那么长。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太一样的,一个是解决政府没钱,想做这个项目。另外是如何让私人部门进来提供国有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以解决效益问题。所以提出来的初衷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史其信:下面我们请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业务发展谢华先生,题目是PPP模式下的智能交通融资环境变化。大家欢迎!
还有国有资本比例是不是应该有所限制?很抱歉目前没有,但是如果在国外的实践来说。对国有资本比例是有非常严格和苛刻的限制。
第二个比较巧妙的比喻是说,PPP像一场婚姻,关键是这场婚姻可以走多远,而不是一场婚礼多漂亮。
第二个谁是国内的牵头单位?目前也没有,去年本来应该出台的是两个法律,最后你发现其实财政部、发改委都出了指导意见没有出法律,是因为发改委要做一个特许经营法,财政部要做公司合营法,最后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法是对方上面的法,一直打到中央去,最后中央说你们不要吵了,先各自都以指导意见的方式出来。
PPP能不能为政府省钱?这个问题也是很悲观的。其实你从狭义的建设来看,你想政府从国开行,或者地方银行融资,差不多比如7%的利率,如果企业来做,其实他要支付的成本是要超过这个的。但是如果我们能从比较长的运营时间来看,企业有更好的运营水平,他能够在降低运营期间的成本,我们可以看到还是会有在成本上的减少。所以我们认为,PPP不能单纯理解为一个融资手段,如果你理解成为融资手段,其实它的意义不是很大,关键是在合作模式下,如何让民营资本进来,激发整个体制的活力。
3、它采用了一个类似PFI的模式。为什么我们讲类似PFI,因为PFI有一个所有权在中国过去那么多年是存在争论,我们把这个问题展开讲。
关于这个项目里面很多更多信息,其实大家可以从我列出的资料里面读。
在过去一年我也被很多的同行或者新闻朋友问关于PPP的问题,有几个问题可以快速过一下。
我们过去几年讲混合所有制,我们发现在中国理解任何一个问题,其实都要放到一个政策底下去解读。这么多年政府提了这么多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提出我们怎么来破这个题。
上一篇:吴忠泽:移动互联在交通领域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