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旭格: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智能建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可持续性建筑物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建筑外环境、建筑所在地和建筑本身的功能性来综合选择主动式节能、被动式节能或者认知式节能。未来建筑业将会被以科技含量进行划分。尽管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被动房通常与超隔热房非常相似,但是“被动房”并不是“超隔热房”的新叫法。被动房概念甚至并没有说明实现这一功能性目标所采用的相关工艺技术,但功能正常运行的被动房会以老式的“被动太阳能房”为基础。很久以来,“被动太阳能房”和“超隔热房”都被它们的提议者相提并论。(美国“被动太阳能建筑学”的先锋人物罗伯特•黑斯廷斯(Robert Hastings)曾为解决这些矛盾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MISS FC:近年中国的绿色建筑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中国首部“被动房”标准——《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贵司如何看待中国被动房未来的发展?
对于被动房的认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需要认识到真正舒适节能的建筑物所具有的性能特点。为了设计出这样的建筑物,在施工之前进行性能计算,包括热舒适性(在冬季和夏季)、室内空气质量和能耗尤为关键。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有了更可靠的可以计算出性能特点的工具,可以保证做出良好建筑设计。相信凭借现有的知识,我们可以将技术运用的更加智慧并且具有可持续性。
霍伊斯勒博士:首个功能完善的被动房其实是一艘极地船而并不是一间房子:即弗里乔夫•南森乘坐的弗拉姆号极地船(1883年)。经过一系列改造后的弗拉姆号极地船是这样的“无论温度计的显示温度是在零上22度还是在零下22度,我们都用不着在炉子里生火取暖。船上的通风系统也非常不错,特别是从我们临时安装了吹气帆使冬季的寒风吹过通风设备之后更是如此;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能够暖和舒适地坐在这里,只用点上一盏灯就可以了。”
最后我们必须牢记建筑技术和方案必须适应建筑用户,而不是让用户去适应最新的技术和方案。
被动房作为被倡导的一种全新节能建筑概念进入中国以来一直被广泛关注。然而被动房并没有明确的参数要求,仅仅是对于一种房屋高热舒适性和低采暖要求状态的描述。只有透彻的认识到真正舒适节能的建筑物所具有的性能特点才能设计出被动房。
霍伊斯勒博士:在中国被动房标准还是个新事物,目前旭格在中国没有参与建设的被动房项目。从德国的经验来看,我认为在中国全面推广被动房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然我所指的全面推广是从概念到设计再到实际进行建设的整个环节。
“被动房是一种在内部只需通过对获得良好室内空气质量(DIN1946)所需的新鲜气流进行后热或者后冷处理即可提供热舒适性(ISO7730)的建筑——此时不需要另外使用再循环空气”。其实就是一种具有最高热舒适性以及极低采暖需求的概念。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种用于全部的气候情况的纯粹功能性定义,没有对于建筑的各项参数进行规定。
系统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旭格整个系统的组件均由旭格提供,通过旭格的机器进行生产,由旭格认证并严格培训后的生产企业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加工及组装,最终进行测试和认证。系统的性能参数(稳定性、隔热性、隔音性、防水性、气密性等)在其产品手册中都有一一列明。旭格系统不仅包含了材料本身,更是软件、技术文献、机器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服务的有机整体。
近年来,绿色建筑的标准也在日益严格。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种挑战,但对于像旭格这样行业龙头企业来说,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机遇。
系统不应是简单的叠加,需要经过周密的计算与整合,使之达到1+1大于2的效果。精良的工艺、周密的生产流程、严格的质量检测相结合才能保证系统的竞争力。
任何人都没有“发明”过被动房——事实上,当时只是发现了被动房的工作原理。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日益提高。能耗降到最低的同时将室内舒适度和空间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成为建筑追求的目标。被动式节能也好,主动式节能也罢,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舒适节能的建筑物所应具有的性能特点,设计出符合未来发展的可持续绿色建筑将成为常态。德国旭格国际集团作为建筑门、窗、幕墙的系统解决商对于未来建筑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观点。
节能建筑的主动式、被动式和认知式
霍伊斯勒博士:首先“系统”应该具备如下两个特点:一是代表着符合一定规范、标准和要求的产品。系统供应商在产品推出市场前应当确保门窗的每一个组件(包括型材、五金件、胶条、隔热条等)都是经过测试和认证的。二是系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有机的整体,远远比每个部分的简单加总来得多。”在德国,“系统”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被提出和应用,用来简化生产流程、确保门窗质量。如今,几乎只有经过CE认证的系统门窗才能在欧洲市场上进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