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黑龙江新闻网
胃穿孔还是胆囊炎 患者到底啥病?
潘悦: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医院一次性支付患者家属10万元,作为困难补助;另外,一次性支付7万元用于周某家属差旅、医疗、护理、抢救及处理丧事等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A面(李清晨):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在这个案例中,医生的重大失误就是未告知家属摘胆囊的事情,术中发现情况有变,及时告知是医师应尽的义务,有的时候,甚至会让家属穿上隔离服到术间去看具体情况,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化了,有时候可能会给家属看术中照片。
见此情况,医生让患者家属自己去找呼吸科的医生会诊。患者家属前往呼吸科请医生对患者的病情给予诊断,呼吸科医生来到病房,未查清情况,便离开了病房。
当医生们得知此事后,都感到非常委屈,“当时张良的情况非常危险,任何怠慢都会危及他的生命,术前诊断确实不够准确,但哪个医生敢保证做到百分之百诊断准确?手术过程中并未有任何差错,医生们抢时间使他脱离了生命危险!”
医院赔偿患者17万元
●AB面
但医院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存在需完善之处:第一、术前检查应全面;第二、术前诊断应充分;第三、应与患者及其家属针对病情及术式选择及时沟通。有医疗欠缺。
B面(李清晨):不过,我们有必要深究这件纠纷的源头,是患者乱服药物所致,无论你是感冒发烧还是高血压、心脏病,乱服药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是药三分毒,比如:长期滥用含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双氯芬酸钠的感冒药,可因药物积蓄而导致头痛眩晕、视力模糊、昏迷,乃至危及生命。
这起医疗纠纷案从事发到结案历经13年之久。在2012年二审判决终于有了结果:医院“不构成医疗事故,手术方案正确”,但对患者仍要进行相应补偿。
潘悦:经过鉴定认为,医院对张良切除胆囊的手术术式选择正确,术后药物治疗处理得当,而且已痊愈出院,不构成医疗事故。
通过这起纠纷,无论对医生还是患者而言,教训都是惨痛的,如果患者不乱服药物,可能早就出院回家了,医院也不会惹上官司,但一切为时已晚。
到了晚上,医生对患者实施了抢救,但为时已晚,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法院审理认为,医院对张良术前检查不全面,在进行切除胆囊手术时,违反了医方应尽的告知、说明义务,剥夺了张良的选择权。因此构成了对张良的侵权,故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而张良认为医院造成其终身伤害,要求高额赔偿不当。医院可适当予以赔偿。最终,医院赔偿患者近6万元的各项费用。
潘悦打了十几年的医疗官司,感慨颇多。“医患纠纷频发,极端事件不时见诸网络。从医学的局限性及人性的不完美来说,医患纠纷不可能彻底杜绝,关键是要将医患纠纷的解决纳入理性法制的轨道。写这样一本书,或许能为有识之士提供有益借鉴……”
时间回到2000年4月3日,张良因胃胀、肚子疼到我省某医院就诊,医生根据张良的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即胃(或十二指肠)穿孔。胃穿孔的危害性医生最清楚,如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医生告诉患者家属初诊的结果,建议立刻进行“剖腹探查术”。经患者家属在手术预定书上签字同意后,医生第一时间对张良进行“剖腹探查术”,手术时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
一次小手术和 患者的死亡事故
律师卷宗四:
●双方和解
●法院判决 医院赔偿患者6万元
患者乱服药 医生也有责
(本文涉及的患者均为化名)
根据医疗档案记载,手术中对张良进行胰腺被膜切开松解引流术后即切除其病变胆囊。手术后的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后对切除的胆囊做病理检验,张良还患有“慢性胆囊炎”。
律师卷宗三:
这样“变幻万千”的诊断和手术令患者及家属无法接受。张良认为,术前诊断是胃穿孔,但术中胃未见穿孔。医生为掩盖事故,未经患者家属同意,将胆囊擅自切除掉,并在术后将手术预定书改写成“胰腺炎”。医生由于错误诊断导致医疗事故。于是,将这家医院告上了法院。
目前,李清晨和潘悦联手合写的这本科普书仍在继续中,已有《两败俱伤》、《争》等文章在网上发表,引起了众网友的关注。
虽然真相浮出水面,但患者家属认定医院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即救助不及时。
一个鼻塞的手术怎么会引发患者死亡呢?患者家属疑惑不解,医生也是一头雾水,他们检查了所有的诊疗记录,认为并不存在不当的治疗方式。经过鉴定,迷雾散开,原来患者擅自服用了某些药物,导致药物过敏引起机体休克。休克引起微循环改变、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死亡。
●AB面
医生“抢时间” 告知应及时
为何要写医疗纠纷?李清晨说:“我很清楚,这本书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中的什么问题,我只是想给这个时代做一个切面,通过这个切面看到时代光怪陆离的色彩。现实中,一些优秀的医生承受不住医疗官司所带来的压力,只好选择退出医疗系统。我的想法当然是这样的情况早日结束,希望法律为医生提供良好的从医环境,让他们的理想之花尽情绽放。”
在一些医生的概念里,耳鼻喉眼科,是安全系数最大的科室,不像外科,突发事故多,情况多变,医生处置稍有不当,就会被卷入医疗纠纷。但我省某医院的耳鼻喉科却是例外,一患者在治疗期间意外去世。
律师为记者讲述了事发经过:2001年2月22日,周芳因鼻息肉、慢性筛上颌窦炎、鼻中隔偏曲就医于A医院住院治疗。术前检查,心、肝、血常规一切正常。于2月26日11时30分做鼻息肉、上颌窦、筛窦手术,术中无异常,顺利回病房。过了十多天,患者家属发现患者额头大汗淋漓,不停地说憋气。于是,医生将患者带到处置室,查看后发现手术部位并无异常。此后,家属发现周芳的憋气现象并没有缓解,且大汗淋漓,随后,憋气现象加重、四肢冰冷。
采访后记
□本报记者 李佳
B面(李清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听说过某人突患胃穿孔,结果一命呜呼的案例。胃穿孔是溃疡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抢救不及时,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而急性胰腺炎,也是病死率高的一种“急症”。医生“抢时间”抢救病人绝对正确,很多急患、重患正是医生们争分夺秒才把他们从死亡的边缘上拉回来的。上述案例也是如此,你可以想象,医生们为了救治患者,可能中午没顾上吃饭,也没顾上休息。但挽救回来了生命,却换来患者的一纸诉状,医生们的心咋能不拔凉拔凉的呢?如何保证“速度”与“质量”兼备,则更加考验医生的职业素养。
A面(李清晨):医生基本功不过关,危险情况未能及时识别、正确处理,最终导致患者死亡,事实清楚,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