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用“智造”升级“制造”:技术智囊团活跃在车间
2015年6月28日,对于“新嘉联”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新嘉联”首条由公司自主创新研发和制造的微电声柔性全自动装配生产线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正式交付生产部进入生产运行。
“新嘉联”自己研发的微电声柔性生产线,用工人数大大减少
从最初的技术构思,到自动线全面建成,整整耗时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一套套方案、一个个模型、一件件工装的磨合,这条微电声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正以传统生产模式翻番的人均生产效率日夜运转着。
工人们戏称这些“技术智囊团”为“兵工厂”,专门治疗生产中的疑难杂症。从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成为题中之意。如今的浙江,越来越多的企业车间用上了“土生土长”的智能装备。
“以前,我们每隔3分钟就要去纱架上抱下20公斤重的纱团,一天下来负重有3吨多,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一名现场操作的女工告诉记者,卸筒是个体力活,却要求心细手巧,大都要女工来操作。长时间的大量负重曾让女工们苦不堪言,卸筒工一度十分紧缺。 面对这种状况,技术工人们出方案、搞试验,终于有了现在的自动卸筒系统。固定纱架上的纱团用完后,操作工人只需要在身旁的“平板电脑”上输入简单的操作指令,一台自动定位摆放机械手将缓缓前行几米,取下备用纱团后,“转身”放置在设定的位置上,一气呵成。
新嘉联:“柔性线”自己造
通讯员 刘文书 张潘丽 魏平
为什么不直接从国外购买生产线?金一栋解释,国内外微电声装配生产线还是以刚性线为主,也就是说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标准的微电声器件,价高、使用效率低。
“新嘉联”自己研发“柔性线”的想法,最初就是循着能够充分满足非标产品自由切换的需求开始的。
然而自动化改造并非一帆风顺。在自动线联调联试的初期,由于各工位的节拍不一样,整条生产线根本无法正常协调运作,不是这里卡住,就是那里卡住。“由于故障点太多,分块方案大家又各自都认为是正确的,这种窘境一度让大家无从下手、一筹莫展。”机械设计师之一的孙利民是“新嘉联”的老师傅了,一直擅长单件工装的设计和制造的他,面对一个高度复杂的联动机械结构时,开始有点泄气了。
从物流、仓储,到生产环节的方方面面,“中国巨石”的自发式创新好似上了瘾。由于玻纤产品和生产线的特殊性,许多引进的“机器人”并不能适应行业需要,加上“中国巨石”一直走在行业前列,缺乏直接可以借鉴的标杆,因此公司便专门成立项目攻关小组,用于改造和自制“机器人”。
“还真是撕掉了不少设计图纸,来发泄自己的技术方案被否决后的怨气,现在冷静回想起来,确实是自己的某些老思路需要革新了,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系统化的创新。”一边是孙利民这样的老机械师傅,另一边是一群80后、90后的互联网程序员,新老思维不断交集、碰撞、融合。
第一次听说浙江新嘉联股份有限公司,是在一次和嘉善经信委的交谈中:“他们专门给电子设备生产扬声器、传声器等微电声器件,个头可以小到几毫米,但他们很厉害。”
要说厉害,或许可以在“新嘉联”的生产车间窥见一二。“新嘉联”的第九装配车间里有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一边是埋头苦干的女工,坐满了整条生产线,每个人熟练地操作着手上的工序;另一边是一条工人寥寥的柔性生产线,几十道工序全由机器自动化运行,只留了两名员工监查操控。
就在一个月前,西门子推出的首款智能手机就配上了“新嘉联”的微电声器件。这是“新嘉联”将触角伸入智能手机领域的一大信号,也是“新嘉联”第一条自主生产的“柔性线”带给它的底气。
高速增长的背后自然离不开“脑洞大开”的创新之举。在“中国巨石”桐乡本部的生产车间内,自动包装系统、自动卸货系统等多套自动化设备,不仅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已经参与车间生产的自动化“新成员”,大都出自“中国巨石”员工之手。这一“自产自用”的供应模式,正成为“中国巨石”打造国内首个玻纤智能工厂的强劲后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