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广泛应用 城市变得更“智慧”
在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内,工作人员在检查零部件。新华社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要与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和公共性服务发展深度融合,集聚全球化人才;与数字技术、数字业态、数字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实体经济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同时,要关注国际形势,在大变局中转危为安、化危为机;要下决心构建和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生态。
企业员工宅家“云”办公、在视频会议中“头脑风暴”,居民进小区、逛超市时出示健康码,医生借助5G和人工智能进行远程会诊、治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多新变化,我们的城市也在变得更加“智慧”。
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信息化协同创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邵国安表示,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数据规范化是必须要做的。要对数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比如公民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姓名、家庭住址等关键敏感数据应加密存储,位置信息等其他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部分开放和管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美好离不开智慧。
“智慧城市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新生代的需求。”张燕生说,从“千禧一代”到“Z世代”再到“α世代”,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不同需求会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时,他们也会成为推动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容易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要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保障他们的权利和平等发展的机会。
“如果没有智慧城市建设,今天我们就不可能召开那么多视频会议,不可能有上千万企业在线办公,不可能有上亿学生在线上课。”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认为,疫情期间,政府打造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企业围绕城市的正常运行、百姓生活需求提供了大量智慧服务,增加了经济社会运行的弹性,提高了城市的抗冲击能力。
(本报记者 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