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斑马“内乱”已定,但阿里的车联网之路依旧“很南”?

2019-10-04 21:04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踌躇的意思 monster歌词 形容女人的词语 告白气球 歌词 免煮咖啡 死亡笔记电视剧 missing 彩虹影院

  引起斑马网络内斗的主要根源,便是阿里系与上汽系对车联网数据及技术和资源的争夺。

  由于车联网行业是一个技术门槛高的领域,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小的行业。

  写在最后

  随着架构重组,AliOS已把整体技术资产注入斑马网络,可以说阿里已经完全押注汽车行业。

  2016年,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共同推出全新的互联网汽车,双方共同投资成立的斑马网络。

  除了互联网巨头腾讯跟百度实力很强劲之外,华为也在加速在车联网领域的布局。

  首先,阿里AliOS系统难以成为主流,毕竟汽车厂商各有各的想法。

  目前,国内的车联网领域似乎还是BAT的存在感更高,尽管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还是有推出汽车操作系统。

  作为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成立的合资公司,斑马承载了两大千亿商业体对车联网的愿景,但也因两大巨头的博弈而经历动荡。

  在此之后,斑马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在上汽车联网产品上的装机率,从最初的70%已经下降到百分之十几。

  事实上,车联网正成为互联网巨头“血拼”的下一个主战场,而阿里的优势并不明显。

  根据各家推出的汽车操作系统来看,在AI算法、语音技术方面,百度领先;在娱乐和社交方面,腾讯更擅长;对于阿里AliOS系统来说它在这几个方面可能会要弱于百度跟腾讯,这也是它的汽车操作系统在未来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

  而随着阿里AliOS事业部全部整合到斑马网络,实际上也是斑马“内乱”的终结。

  AliOS与斑马重组,“内乱”已除?

  作为“内乱”重组后的首秀,斑马似乎正迫不及待地向外界展示其下一步征程。

  9月27日,在2019杭州云栖大会智联网汽车峰会上,重组后的斑马宣布了宣布全面开放九大核心能力,并与与高通、联发科技、英特尔、恩智浦以及德州仪器5家芯片企业联合宣布成立智联网汽车“芯动”联盟。

  现阶段,对于阿里来说,它对于汽车操作系统的野心并不小,但要想脱颖而出成为汽车操作系统领域的入口并不容易。

  对于阿里来说,它对于汽车操作系统的野心并不小,但要想脱颖而出成为汽车操作系统领域的入口并不是很容易。

  以原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为代表的阿里AliOS的汽车团队,也是AliOS的初始开发团队,不满斑马网络获得两大股东资源支持和获得的相关业绩,以各种方式干涉斑马网络发展,导致斑马网络内乱,大批高管离职。

  另一方面,在车联网技术尚未真正成型之前,车企并不会很专一,他们也需要和不同企业合作试水,比较到底哪家方案更好。

  此外,车联网领域巨头云集,阿里要跟腾讯、百度的系统正面较量。

  对于阿里来说,尽管现在斑马智行推出了第三代产品――MARSV3.0,在场景上不断在完善,但是要想系统被更多汽车品牌厂商采用还是很难。

  在车联网快速推进的早期,由于汽车厂商对于车联网的应用不太熟悉,对这个领域布局存在顾虑,因此他们大多还是会选择与互联网巨头达成合作。

  在功夫汽车看来,重组斑马项目对上汽跟阿里来说都是最好的决定,本身业务上就有重合的点,重组之后资源跟技术能够得到更好利用。

  尽管阿里对汽车操作系统的布局并不晚,但发展并不是很顺利。

  与此同时,阿里AliOS还独立与主机厂进行合作开发与斑马网络竞争的车联网。

  战国时代,阿里的车联网之路“道阻且长”

原标题:斑马“内乱”已定,但阿里的车联网之路依旧“很南”? 来源:凤凰财经

  如今,华为已完成了从解决方案到车载终端、网络平台、芯片、地图的相对完整的智能汽车产业链。

  譬如腾讯车载微信的诞生、百度车载OS 新增AI 场景引擎和车载小程序功能的推出,都可以看出巨头们对汽车操作系统主控权的势在必得。

  一方面对于汽车厂商来说,部分车企也想分一杯羹,他们想着"单飞"也在尝试推出汽车操作系统,譬如大众集团在今年成立"汽车软件部门",并宣布要自研vw.OS操作系统;吉利投资成立亿咖通。

  而对于“拥有主权”的阿里来说,斑马重组后,其车联网称霸之梦的阻力仍然不小。

  众所周知,虽然双方股东层面上汽和阿里对斑马网络充满期待,但斑马网络的“内斗”几乎没有停止过。

  其中,包括斑马CEO施雪松、CTO黄佑勇、CFO凡莉等人相继离职,直接影响到斑马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销售等等都大大减弱。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网
  • 天猫内部优惠券网
  •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