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日媒关注中国医疗巨变:“互联网+”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消息网8月9日报道 日媒称,在中国,人工智能(AI)在辅助诊断中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其背景在于,等待时间过长和自费比例较大等课题长年得不到解决。不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在努力,一些IT企业也致力于解决医疗问题。
据日本《金融财政商贸》周双刊7月30日报道,中国广东省一家医院正努力利用IT技术以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医院引进人脸识别系统确认患者身份,医疗费结算也可以在网上进行。
报道称,患者首先利用智能手机登录医院的应用并验证身份。如果症状较轻,则患者在摄像头前面描述症状等,AI会在三分钟内对病情做出大致判断。医生在诊断时会参考AI的判断并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确认,如果没有问题则开处方药。
据医院介绍,总体而言,AI比真人医生的诊断准确率高。“AI医生”可以诊断无须住院治疗的较轻病症和日常生活中的大约200种疾病,能覆盖基层医疗机构所处理疾病的90%左右。在现阶段,AI主要辅助真人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或辅助查看CT图像等。在不久的将来,患者可能会觉得不一定非得找真人医生诊治,反而觉得先让“AI医生”诊断一下更放心。
报道称,中国各城市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独立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的地区差距较大。
报道称,AI在辅助诊断中得到有效利用,其背景在于,等待时间过长和自费比例较大等课题长年得不到解决。不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在努力,一些IT企业也致力于解决医疗问题。
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推出了“未来医院”项目。具体而言,利用阿里巴巴系统的技术等,使医疗费实现网上结算,目标是将病人在医院的等待时间由一直以来的平均160分钟以上缩短至50分钟。
根据“未来医院”项目,芝麻积分在650分以上的用户具有一定程度的信用,可以从具有透支功能的花呗获得1000元以内的医疗费信用额度。也就是说,基于个人在网上的信用,允许其事后支付医疗费。
医疗费支付和预约挂号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完成。人们没有必要为了取预约号而专门到窗口排队。
报道称,在中国,患者在接受诊治前后都要等很长时间。
“未来医院”项目致力于满足患者、医院、国家(医疗财政)、平台(企业)的相互利益,遍及多个城市的约3000家医院。
中国为何积极利用民间企业提供的IT和大数据呢?
报道指出,首先是因为中国政府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理念。“互联网+”是指将IT与所有产业相结合,推动产业升级,支持经济发展。
其次,中国的公共医疗保险制度覆盖14亿人口,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为维持这一制度,必须动用包括推进官民合作在内的一切手段。
报道称,最近的医疗相关政策也体现出对IT的积极姿态。健康医疗大数据、电子病历、AI、医院IT化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正推动IT企业和保健产业的发展。
市民在位于合肥的安徽省立医院南区感受机器人导诊服务(2017年12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延伸阅读】江苏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
新华社南京8月2日电(记者 王子铭)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力争社会办医规模水平和发展质量走在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对社会办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意见提出,江苏要拓宽社会办医领域,鼓励发展基层医疗服务。将各类主体举办的诊所、门诊部、一级医疗机构、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等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签约服务,在转诊、收付费、考核激励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推进社会力量举办或运营高水平全科诊所,支持全科医生个体或合伙开办全科诊所,符合规定的纳入基本医保定点范围。
同时,发展专业化医疗服务和中医药服务。引导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领域,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妇产、儿科、精神、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专科医疗机构。鼓励有实力的社会办中医诊所、门诊部等机构做优做强,实现跨省市连锁经营、规模发展。支持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办医养结合机构。
意见显示,江苏省各地在制定或调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时,按照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的标准,为社会办医疗机构预留规划空间,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意见要求江苏省各地要按规定全面落实社会办医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按规定免征增值税,进一步落实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企业所得税支持政策。江苏省级财政还将统筹现有专项资金,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设备购置等给予适当补助。
(2018-08-02 10:49:16)
【延伸阅读】医疗人工智能是医生的助手(不吐不快)
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不仅要有技术支撑,更要有人文关怀。人工智能诊断疾病只需要有理有据,而医生看病还需要有情有爱
最近,全球首次神经影像人工智能“人机大战”在京举行决赛,人工智能以高出20%的准确率战胜25名神经影像领域的顶尖专家。电脑打败人脑,虽在意料之中,却也引发了一场热议。
近年来,医疗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人工智能是人类“最强大脑”的集成者,自然比单个大脑更聪明。在诊断疾病时,人脑会受到精力、情绪、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人工智能则始终如一,冷静淡定,具有超级稳定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会超越人脑。机器毕竟是机器,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发达,都是人脑设计出来的,不可能比人类更有智慧。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其主要功能是为人类服务。例如,我国神经影像科医生人才短缺,临床医生工作压力较大,而神经影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医生完成疾病的初筛和判断,将医生从繁重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对付疑难重症。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让不同水平的医生实现同质化,最大限度避免漏诊误诊。
人工智能不仅具有“记忆神通”,还具有深度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机器人会通过自我学习,吃一堑长一智,可以变得越来越聪明。不过,医疗人工智能也有“软肋”。例如,在已有共识的疾病领域,人工智能游刃有余;而在没有共识的疾病领域,人工智能则力不从心。因为人工智能过度依赖数据,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即便症状相同,疾病也未必相同。医学是一门不确定性的科学,并不追求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人不会按照教科书生病。当患者存在非常特殊的情况,尤其是当疾病不典型时,医生往往需要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症状等辅助方式,进行个体化的精准诊断,而不能单纯依靠数据来下结论。可见,人工智能的“智商”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