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物联网能使一人养一万头猪,是真需求还是伪痛点?

2018-05-04 12:45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yy宝哥真实身份 台湾bebe 星野あかり 一箱战歌之斧 重铸天可汗 摩托罗拉音乐手机 动漫美女被辱 浅见怜 caveblazers 绿妈文同好交流社区

  另一方面,监测数据参考价值存疑。猪的疾病产生与它的发病症状很复杂,一些简单的疾病可以通过外观或者传感器监测发现,比如蓝耳病。但是,面对更多、更复杂的疾病,这些传感器监测的数据就不具备诊断疾病的参考价值。

  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生猪进行远程疾病监控,原理上是行得通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与理论有很大差距。

  3.溯源需要整体化流程,单一的2C并不能大量实现

  4.RFID耳标成本制约其大规模应用

  2.大量准确数据的重要性

  一方面RFID本身存储不了特别大的信息,本身也不能采集信息,只是作为一种标识使用。

  但是,在万亿的养猪行业中,能做到产销一体化的企业只是极少数。现实情况是,养殖场、屠宰场、销售公司往往是分开的。比如像双汇这样的大集团,每年生猪的自产量也只占其使用量的极少一部分,更多的猪肉则是从第三方采购,更不必说我国当前存在的大量散户养殖企业了。

  一些大型的养殖集团,具备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条件,是能够实现这种溯源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及的丁磊未央猪,因为他能够完全做到产销一体化。

  一、这些应用场景的宣传噱头远远大于实际应用

  这些数据采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基础数据,就谈不上后面的这些数据分析,包括数据产生的价值。

  一方面“投入→产出”效益决定其很难商用。在大型的养殖厂中,现阶段只有少数部分疾病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远程监测,而全部的、整体的疾病监测则是无法做到的。

  总之,物联网对养猪产业的应用更多的通过这些采集的数据优化整个生产流程。是一个整体提升的过程,也是促进智慧农业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可以预测的是,猪联网在未来的三五年之内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因为到那时猪联网数据采集已经有了超过10年的积累,伴随着智能制造的突破,万亿级的猪联网市场会迎来爆发。

  据悉,丁磊养猪应用了智能摄像头、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使得其“未央”猪场内仅需几名技术人员就可以管理2万头猪。

  另一方面受限于其成本的制约,养殖场会把这种RFID耳标用在生长周期比较长、单体价值比较大的母猪身上。而对于饲养周期短,数量巨大的生猪是不会大量使用的。

  物联网养猪的正确打开方式

  宣传也好、噱头也罢。显然,面对国内一年出栏7亿头猪,一年消费猪肉已经超过了5000万吨的万亿级生猪市场来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哪怕只提高很小的收益,市场前景也是巨大的。

  1.物联网监测数据并不能完全胜任远程疾病监控

  2017年9月16日网易宣布旗下“未央”猪正式在杭州文化广场世纪联华鲸选店开卖,丁磊“纸上谈猪”八年,终于让我们见到了他养的黑猪,并且能在线下超市买到。

  说到食品安全,当前比较先进的一个理论是产品追踪,即“溯源”。其实,即使采用物联网技术养猪也无法达到市场上大肆宣传的“溯源”。现在能够做到的只是局部的、重要生产节点的溯源。全产业链的溯源宣传噱头远远大于实际应用效果。

  一种观点认为,RFID技术在养猪产业具有规模化应用的价值,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2.节省人力成本的关键并不在于物联网技术

  而对于大型养猪场来说,误诊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大规模的养猪场更倾向于让专业兽医进行临床诊断,然后再对症下药,降低损失。

  物联网的大规模的应用是建立在大量准确数据源的基础之上的,前期通过传感器搜集记录各种数据,比如猪吃的饲料量,分娩、产子的数量,以及草料的称重等数据,只有这些数据的量足够大,准确率足够高,才具备后期数据分析的价值。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网
  • 天猫内部优惠券网
  •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