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手机APP的中国速度,且行且珍惜
笔者并不是看衰菜鸟的前途,只是作为消费者的角度思考,我们真得有必要把“菜鸟”逼成“雄鹰”吗?事实上,24小时送货必达的承诺,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体验罢了,况且,要实现承诺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
据国内媒体报道,日前滴滴和快的同时熄灭了烧钱的最后一丝火种,取消了对司机“每单补贴”的政策,虽然承诺会以其他形式继续奖励,但相比于真金白银、QQ币来说,这些都不够撩人,司机的热情慢慢消散,消费者则感觉打车软件越来越难用,出行高峰期,软件提示需求已发送给上百位司机,但就是没人理。笔者认为,打车软件不好用,倒不是什么坏事,至少,消费者和司机都能更正常地乘车。回首那个补贴满天飞的春天里,司机基本标配:手机*2pcs+对讲机*1pcs,恨不得砸掉收音机…两个手机里源源不断地传出刺耳的噪音:一个女人永不口渴地播报蹩脚的地名,出租司机全程收听噪音,担心错过任何一个叫车申请,他们不但需要收听,还需要判断、比较、抢单等一系列动作,严重分散了注意力,加之,为了抢单不断上演生死时速,就跟头文字D里的感觉差不多。好在,一切都结束了,最起码笔者没有出现乘车的状况,只是惊出过两身冷汗,希望司机和乘客,能更理性地对待打车软件。打车不易,且行且珍惜。
生活在一个着急的国家里,我们再也没有耐心等待交通红绿灯的转换,中国式过马路迅速飘红;大学生们,每天搜罗培训班,盼望能在10天内搞定英语四级,至于说,家长就更夸张了,他们巴不得买到一种蘑菇,就跟超级玛丽一样,孩子吃了能瞬间长大,而且会发射子弹…
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国电商人士提出“客户体验”的概念,而短短两年内,最受人关注的领域就是物流,比起诚信经营、支付系统更能吸引大量资本,从3天之内到货,到24小时送达,再到赶在面条变凉之前,送货上门,中国电商不断挑战物流速度,同理,快递哥再没有以往的恬淡,每天和出租车比速度。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最流行的标语,在其30年的巨大光辉的照耀下,“追求效率”于中国大地上几乎就是“追求上进”的代名词,也正是在这样的纲领下,我们常常用2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50年才走完的路,我们的高铁、我们的大楼、我们的航天事业…莫不如此,更可怕的是,高效思维不单浸润着金字塔尖,也慢慢渗透于普通民众的生活,而且同一切的纲领相似,追求高效的高尚情操在传达了几轮之后,就开始畸形,最终演变成,着急、慌乱、速成和没有耐心,自此,“着急中国”诞生:
除了打车软件和菜鸟物流之外,更普遍的即时服务则来在于QQ、微信、微博、陌陌等社交工具,而且杀伤力更大。打车软件之于消费者情绪的摧残,就像士兵攻城,占领之后屠城三天也就撤退了;但社交工具对用户的影响,则有如蜘蛛结网、细菌繁殖、病毒传播,经年累月又无从抗拒,试想一下,我们写给女朋友的情书要等10天才能送到她的手里,是一种多么虐心的等待?事实上,由于社交工具的存在,这些娘们儿晚5分钟收到短信就不相信爱情了;同样,越来越多地男人也正失去耐心,他们懒得通过长期情感培养,共患难这些矫情的事儿来搞定爱情,只需要打开陌陌,搜一搜附近的人就能享受全套服务、半套服务,或者不戴套的服务,据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即时“服务”了。
一封家书,两只企鹅闹革命
诚然,即时通信工具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信息流通的效率,但也带乱了消费者的生活节奏,巨大的信息量让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甚至没有时间思考、品味、享受就已经被刷新掉了,更何况,快餐信息势必伴随着质量低下和不经雕琢,5分钟写出来的体育评论,肯定比不了50天才弄出来的深度报道,真不知道,盲目地追求速度,除了带来“我很牛逼”的感觉之外,还有什么好处?
谈中国电商,就不能绕开马云马大帅,在辞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之后,他宣布联合5大快递公司筹建菜鸟物流网,计划于5~8年内打造遍布全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建立一张能日均支撑300亿网络零售额的智能骨干网络,让全中国城市的网络包裹24小时内送货必达。这样宣言式的计划,非常拉风,也让马云的形象非常具有审美性,帮助其在与政府谈判的过程中占尽心机,他甚至成为第二受河南政府欢迎的商界大佬,仅次于富士康总裁郭台铭,但时过境迁,沉默了一年之后,菜鸟非但没有革命中国物流业,反倒是遭到了有关部门的批评,至于“24小时送货到家”的承诺,自然也无法变现了。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