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Master横扫棋手界,“二师兄”智能投顾如何颠覆金融圈?

2017-01-09 12:33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中国家电乐园 中国新生代张玉琪 中华情侠 中华水网 中牟县组工网 钟尔璞简历 钟情佘颖 重庆学校排名zslpsh 重生海权时代 重生之颠峰教父 重生之风流地主

新年伊始的这几天里,Master(即AlphaGo)的出现无疑成了最大的争论点。继12月30日以2:0拿下朴廷桓九段后,同一天内Master又以2:0再胜柯洁。这一胜,引得舆论哗然。而截止至2017年1月4日,Master又接连力挫聂卫平、常昊、周睿羊等高手,将这一战绩整整扩大到了60胜0负。

机器在这一年里的晋升确实让人倍感讶异,以至于我们将对于机器的敏感性蔓延到了附带“智能”的各个角落:智能交通、智能医疗,以及今天我们要讲到的智能投顾(robo-advisor)。

智能投顾虽然在2016年不断成为我们想象的对象,但直至今天,它的身影依然让我们感到茫然。而Master在2017年年初摧枯拉朽般的表现也为未来的人机大战画下了一个新的问号,在人类的创造力VS智能机器的战斗中,机器究竟该占据怎样的定位;我们又如何凭借智能投顾(robo-advisor)这股力量,去颠覆未来的金融世界?

 

“机器英雄”的尴尬

人们相信,当人工智能遇上亟待更新的旧产品体系,那些诞生于人脑的光芒很有可能照亮我们的整个世界。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智能交通和医疗。

如今,我们寄希望于通过金融和技术的嫁接,来诞生能够取代传统投资行为的新金融产品,这是智能投顾身负“改变未来金融格局”使命的原因,也是它正在面临瓶颈的尴尬困局。

人的逻辑思维有很多种,比如推理、比如对数据总结、挖掘、整理以及通过概率判断所形成结论的能力。但人力的计算也常常受到主观思维、市场波动以及计算效率的影响。所以智能投顾的出现,是通过模仿人脑的计算能力,使之能够在特定的环境和场景下,根据变量和环境的变化,以最大的精准度来解决问题。

普遍观点认为,以上的“技术+规模”公式,实现了互联网金融的低成本运营。同时,中产阶层队伍的不断壮大、金融市场敞开大门,又给智能投顾扫平了发展所可能面对的荆棘。

根据瑞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称,全球中产阶层成年人的数目已由2000年的5.24亿人增加到2015年的6.64亿,这中间的增幅达到27%。

而截止到2016年11月底,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已达到了8.74万亿。在中国市场,3万名左右的人工投顾面对的是超过2亿个股票有效账户。

这一部分在过去较为鸡肋的“长尾”用户,通过自身的成长成为了智能投顾的主战场。

据波士顿咨询预计,2020年,中国资产管理总规模有望达到174万亿元,这些投资者拥有稳步增长的资产总量,正急需一个具有建设意义,但并不昂贵的财富管家。

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大约30家主打智能投顾的平台进入了这一风口进行角逐。

但从数据看,轰轰烈烈的入场,却并未换来等同的市场价值。一项新的Gfk调查显示,只有10% 的参与者表示他们相信机器计算胜过人类,3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人工财务服务支付更多的费用,而超过4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希望为了省钱而放弃现场人工咨询服务。

咨询机构CHAPPUISHALDER发布的报告显示:

在全球72万亿美元的理财市场中,目前187亿美元的智能理财市场仅占比0.03%。大部分创业公司还没有实现盈利,处于融资发展阶段。从现状看来,智能投顾仅为传统资产管理机构的“互补”,而非“替代”。

“虽然人工智能是看似完全智能化的工具,但其背后的纽带却恰恰是人类。”SigFig财富管理有限公司CEO指的是三类人:用户、服务者,和监管方。

逃避的用户

中外投资观念的巨大差异是智能投顾“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

智能投顾平台奉行的策略是“被动投资哲学”,源起的原因是,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战胜不了市场,就索性选择直接长期投资整个市场(ETF指数基金),并且是相关性弱的ETF,进一步分散风险。这样,只需要降低佣金和税负,就可以轻松跑赢整个市场。这种原点的关键重在分担风险,而不是收益。

“极客资本论”就曾撰文指出:

“智能投顾在美国,其实并不需要跑赢市场的黑科技,而更多是降低和规避不必要的成本,按照Welthfront帮客户多赚(主要是靠节省)4.6%的前提下,再收取0.25%的年管理费。 ”

但相比之下,中国的散户投资者,并不愿意相信这种观念。从数据可以得出,中国散户习惯于自己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即使不直接参与资本市场,也更倾向于委托或者投资于通过人(比如基金经理)而管理的基金来投资,对于纯粹依靠冰冷的程序算法,中国投资人始终会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

美国学者GibsonBrinson曾在1986年发表于《金融分析家杂志》上的一篇名为《组合绩效的决定》的文章中表示:“投资收益的约91%应当由资产配置决定。”

智能投顾产品本质价值在于通过更全面和智能的全资产匹配,给用户一个更科学化、高效化的理财投资配置体系。这不能以简单的收益高低来衡量,而是衬托了“长期性”、“风险分担”和“组合优势”这三个关键词的存在。但在中国市场,个人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却相当薄弱。曾有投资人评价道:

“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能否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一条数据就可以说明问题。由于国内机构投资者占比较低,市场有效性偏弱,中国个人投资者主导的证券市场投机气氛甚浓,追求短期利益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所以中国的A股换手率远高于全球其它国家股票市场(按自由流通市值计算,A股2015年换手率为609%,位居全球第一)。

同样在《基金投资者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中我们发现,国内个人投资者持有单只基金的平均时间在3年以上的,仅占33%。这违背了智能投顾“减少碎片投资,让财富获得稳定增值”的初衷,也显示出中国本土用户在主动屏蔽智能投顾这种追求稳定的投资方式。

服务者的困局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Wealthfront、Betterment、Future Advisor等公司曾是国内很多智能投顾公司的模仿对象,但由于ETF产品数量悬殊等投资环境的差异,智能投顾平台在照搬美国模式的路途异常艰难。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网
  • 天猫内部优惠券网
  •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