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苏伟铭:车辆、车联网、基础设施,大众汽车构建未来出行生态圈
大众汽车正在描绘汽车公司的未来模样。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集团企业战略兼市场及销售执行副总裁苏伟铭在接受中商汽车采访时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大众汽车在华销量与去年相比实现了绝对增长。尽管总体市场份额微降,但在细分市场,如大众汽车品牌的增长率远高于整体市场。随着上汽斯柯达柯迪亚克、上汽大众汽车Teramont等SUV车型的到位,未来两三年,大众汽车在SUV市场将有较强的竞争力。
但观察更远的未来。根据调研,未来十年中国中产阶级将从目前的2亿达到6亿左右,由此带动汽车市场的增长强力。但同时,中国面临基础设施的挑战,大城市密集的人口,对出行需求都有所变化。基于此,在2025战略的指引下,我们不止做传统的业务,也要做可持续出行的提供者。大众汽车将如何在华践行其变革?
探索未来车型
苏伟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必须要预测年“出行”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会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我们现在还没有答案。我们在思考:目前“车辆”与“出行”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们必须要判断2020年、2025年时,出行的市场有多大。
大众汽车将“出行”分为几个部分。第一:按需出行,网约车、分时租赁、拼车服务等,与首汽和滴滴的合作,就是在这些方面进行探讨。探讨的初期阶段是我们的产品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但这不是最终的合作方式。
我们不希望只是签个谅解备忘录,把车卖给合作方。我们更希望探讨是否可以为某种服务,共同开发一种车型。当然,开发车型需要时间,如果以电动汽车为主,那是什么概念的,还是传统车型吗?这还需要探讨。
对未来车型的探讨,并不意味着我们和滴滴的合作是务虚的。事实上,我们的战略方向是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它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商业模式,有短期、中长期模型。要清晰的设计出这些模型的挑战非常大,其中很多不是滴滴或大众汽车现在有的模型。明年一季度、二季度希望能跟滴滴一起公布我们的合作模型。
但这不表示我们要放弃传统汽车领域,这是我们的主营业务。
未来出行服务是核心
苏伟铭:当我们说到移动出行,其生态圈的概念包括硬件也包括服务,最终的概念:客户是中心。大众汽车集团未来中心的团队都在研究,未来的出行客户想要什么,车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技术平台不是最终的结果,这中间非常重要的是客户和服务。
而要在未来出行中实现服务,与车联网部分高度相关。车联网把一个汽车变成了一个智能化的交通工具。
我认为车联网项目包含三个要素。第一是后台,要有数据支撑;第二要有技术实现的手段,要有基础设施,厂商可以参与充电桩的生意,也可以找供应商做。大众汽车集团有些独到优势,比如我们有众多产品、有金融服务,我们要成为出行方案的提供者。第三个一定要有服务,服务是赚钱的,肯定要跟多家合作伙伴进行协调匹配。
相关服务方面,大众汽车除了跟现有的伙伴,一汽-大众汽车、上汽大众汽车探讨外,也开放思想,考虑找其他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因为现在这种业务不需要重新开始设定一些东西,能够找到一些战略性的合作会发展的很快。
值得一提的是,奥迪跟一汽集团达成了共识,希望组成一个移动出行服务和数字化服务公司,合作意向所有细节都在讨论过程中。
提前布局基础设施
苏伟铭:车的周边,也就是基础设施。例如要把电动车卖好,必须要有充电设施。
关于未来出行,现在有很多基础设施方面的供应商,我们的工作是与他们探讨。例如,未来智能汽车普及,城市中就不用红绿灯了。而要实现无人驾驶,也许第一步是高速路上有智能汽车的专属通道。
无人驾驶技术分为5级,第5级是不需要驾驶员的真正的无人驾驶。这样的愿景,除了要有技术支持,还要有法律法规的支持,还要客户心理上接受这样的驾驶出行。在这样的前提下,工作需要一步一步做,并不是技术直接跳到第五级就可以。我们的观察是,接下来的时间大家逐步在第四级讨论,过一段时间就到第五级。技术进展会比法规、基础设施建设快一些。
总的来说,大众汽车集团在接下来两三年里,必须侧重这三大块,它们结合起来就是一个生态圈,把独立的一个一个领域建立起来,同时考虑如何把整个生态圈串联起来,这是最重要的,是我们战略的基础。我们今天公布了这几个合作项目,是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移动出行业务开始的“热身 ”,我们曾经讨论过十几个相关的想法,都是跟车有直接的关系。
移动出行,中国走在其他市场之前。在中国市场上,大众汽车集团是市场份额的领跑者,我们也有责任参与和支持塑造未来出行的方式。虽然我们的方向不是百分之百的明确,但已经形成了相关的概念、明确了战略方向,未来必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