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车联网UBI,能否成为杀手级应用?
“用80%驾驶习惯良好的车主保费赔付20%左右经常出事车主”这是车险行业的基本规律,传统的车险主要依据车辆的购置费用、确定费率及上年出险次数确定,被称之为“刚性车险”,备受车主质疑。那么,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车联网能否提供一种“动态车险”产品?是否能降低车险费率呢?这类产品到底会是什么样?
车联网“UBI”是不是个杀手应用?
“动态车险”的第一个实践者是俄亥俄州的“美国前进保险公司(Progressive Insurance)”推出的“UBI”车险,其全称“Usage Based Insurance”,是一种“基于用户驾驶行为定价”的车险定价方式。与国内传统车险的定价方式不同,美国很早就开始引入按里程计算的PAYD(Pay as You Drive按里程付费)车险定价模式,这一模式解决了车主每年行驶10000Km和100000Km在车险保费付出上的差异,被认为是“UBI”车险发展的一次有效尝试,但“PAYD”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UBI”车险,这是因为,从研究结果来看:对于汽车车险概率影响最大的是司机的驾驶行为而非行行驶里程。在这种情况下,以“车联网”为基础的“UBI”车险应运而生,并被看作是传统车险模式的颠覆者,甚至被视为“杀手”。
作为车联网时代的“杀手级”应用,“UBI”的基本理论是:“驾驶行为表现较安全的驾驶员应该获得保费优惠”。也就是说,保费取决于实际驾驶时间、地点、具体驾驶方式或这些指标的综合考量。从技术实现角度来看,要记录车主的驾驶行为,就必须在汽车上安装一个远程车载通讯系统,即“车联网终端”。美国前进保险公司最早推出的UBI车险产品,就要求用户首先安装一个被称为“Snapshot”的硬件,相当于国内的“OBD”盒子,然后以30天为一个观察期,使用6个月后,保险公司会收回硬件,然后根据“Snapshot”采集到的驾驶数据(里程、行为等)制定一个保险优惠政策。从原理来看,这一方法与北京市车险改革后实施的“车险优惠与违章关联”模式相似,仅仅是采集数据的方式不同而已。
两者相比,“UBI”的计费模式更为科学,这是因为,一方面“UBI”所采集的行为数据与车辆出险几率的相关性最高,如“急加速”“急减速”“猛转向”“用车频率”等,另一方面“UBI”所采集的实时数据可以实现保费的灵活计算,如根据用户当月驾驶习惯分析从用户车险预存账户中按月扣除保费,实现“开车才付费、少开/好开少付费”的柔性车险收费模式等。
“UBI”还需要那些车联网技术?
毋容置疑,“UBI”车险发展的基础是“车联网”,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UBI”车险对于车联网数据的需求主要集中于3各方面,一是,车辆的状态数据,即车辆的行驶里程、零部件的老化程度、整车的可靠性、事故记录等,二是,车主的驾驶行为数据,如开车频率、行驶里程、急加/减速频率、猛转弯频率,以及以智能驾驶识别或交通管理为基础的违章次数、不同路段不同路况的驾驶风险判定等;三是,对于碰撞强度、方向的智能鉴定记录、出险车辆远程自动呼救等。这三种数据,第一种用于制定基础车险,第二种为动态车险提供数据支撑,第三种则用于事故车责任判定与救援。可见,这些数据的采集无一不与车联网技术发展所涉及的“传感器”“远程通讯”“远程控制”“大数据”“云计算”有关,而未来几年,其发展重点也将从“实时汽车状态监测”,转向“智能识别”、“数据分析”、“碰撞记录”、“自动呼叫”等更深技术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