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迈向新征程:北斗的前世今生及未来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国务院授权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指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应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推进北斗的国际合作与应用。
卫星导航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只能靠自主研制。近年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始终保持基础产品自主可控,基于北斗系统及多系统兼容的应用基础产品和技术接连实现新突破。特别是在核心部件芯片的研制方面,他们始终将风筝线拽在自己手中,经过几年的努力,其研制的芯片功能性能与国际一流水平基本相当,实现了自主北斗芯片、模块应用规模从零到千万量级的突破,已形成覆盖完整、门类齐全、自主可控的北斗产业链。据统计,2015年,我国卫星导航产值已达1600亿元,其中北斗系统贡献率约20%;截至2015年年底,北斗导航芯片出货量已达1500万片,高精度OME板占国内30%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2013年,国家启动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北斗系统联合交通运输部、地震局、气象局、测绘地理信息局,以及军队有关部门,通过整合国内现有的1400个GPS基准站资源,建成以北斗系统为主兼容其他系统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成该系统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为中国境内用户提供分米级定位服务,部分地区定位服务最高可达厘米级。目前,这项建设已衍生出北斗高精度约车应用系统,该系统将车辆和乘客的定位精度由目前的10米大幅提升至分米级,避免了“人找车,车找人”过程中电话沟通带来的安全驾驶隐患,全方位改善了用户约车时的身心体验。
“目前,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标,我们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信号体制、高性能星载原子钟等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生产工作正稳步推进。”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如是说。
2007年4月14日,我国成功将第一颗北斗导航组网卫星送入太空,从此,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一带一路’要实现互联互通,北斗系统可在信息联网、精确位置、指挥监控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提供绝对有效的支持。”
网民说:“北斗,是最接地气的高科技!”
响应国家号召,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结合北斗卫星目前在轨情况,出台了多项举措。在“一带”方面,他们首先在全国北斗货运车联网平台提供车辆监控管理与路况信息发布等服务,目前在线管理和服务的运营车辆已超过250万台,国产高精度接收机已出口60多个国家,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30个。在此基础上,他们积极与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和中亚、中东等区域开展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在“一路”方面,他们通过全国北斗船联网平台提供船舶监控管理与海况信息发布服务,目前在线船舶已超4万艘,覆盖我国周边各海域,并以此为基础,与东盟区域国家开展合作,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着手建设之初,技术基础薄弱,科研攻关面临很多难题。很多人主张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成熟的技术体制,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决。卫星导航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核心技术是学不来的。延用别人的体制,技术上将永远受制于人,必须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系统。
坚持产品自研自用 接连实现技术突破
通过与新兴技术融合,北斗服务国计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能力越来越强。冉承其主任说,“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深度融合后,产生的效益将不可限量。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催生了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结合物联网的北斗菜网应用,是利用北斗系统提供的时间位置信息,使蔬菜播种、采摘、运输、上架全供应链全程可追溯,保证老百姓能够吃上“新鲜菜、放心菜”。
2015年3月30日,我国首颗用于全球组网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
北斗星座像一颗颗棋子,被巧妙地分布在地球不同轨道上。待棋满收盘之日,便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绽放光芒之时。相信随着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依次在太空落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组网的目标指日可待。
2016年2月1日,我国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入轨,与先期发射的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共同开展星间链路、新型导航信号体制和新型原子钟等国产自主可控设备试验验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