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加拿大小城转型记之汉密尔顿 钢铁重镇的迷茫与坚守
文/叶毓蔚
汉密尔顿,总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萧条感。人迹寥寥的市区店铺,热闹不再的工业厂区,似乎都在提醒人们:这座位于安大略省南部,距离多伦多约100公里的城市,此刻的日子并不是很好过。
钢铁之都的最坏时刻
从人口数量来看,汉密尔顿有着超过50万的市内人口,排名列加拿大第十;从经济结构而言,它以重工业及港口闻名,是加拿大的“钢铁之都”。而城中知名的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虽然面积不大,但其工程学院、健康科学学院、商学院拥有的显著声名,也使其当之无愧地跻身于加拿大知名大学之列。
只是,对于以资源立市、工业起家的城市而言,不管身处何地,都往往有着类似的宿命——凭借一座座高炉在滚滚浓烟中高速前进,但在经历长期发展后,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经济体制,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面对转型压力,只有少数城市能有幸重获新生,更多的则迈不过这个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复当年之盛名。
汉密尔顿的这一坎,其实已经迈了好几年。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钢铁行业深受其累,萧条之势尽显,其后随着中国等主要新兴经济体放缓增速,全行业更是在高产量、高成本、低需求的重重压力下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VTB Capital全球大宗商品研究主管Wiktor Bielski在2015年10月份接受采访时直言:“钢铁行业处在1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当中,可能和1991~1992年时一样惨,现在几乎无人(机构)可以从中幸免。在目前的价位,全球整个行业能赚钱的不到50%。”咨询公司CRU则称,钢铁行业23亿吨的产能中,有7亿吨“闲置”,到2020年需要减产4亿吨~5亿吨才能让市场恢复平衡。
今日走在汉密尔顿北部的钢铁工业区,仍可以看到Dofasco和Stelco的巨大厂房。鼎盛时期,这两座加拿大最大的钢铁厂的钢产量曾占到全国的六成以上,给这座城市贡献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并支撑起了就业市场的半壁江山。
Dofasco的情况还算乐观。这家成立于1912年的钢铁厂于2006年被ArcelorMittal收购后,至今仍是该集团内部表现最突出的机构,目前在汉密尔顿雇佣超过5000名雇员,是该市私营部门中最大的雇主,每年的钢产量达到450万吨。受益于3月份启动的价值1200万美元的管线项目,今年的业绩仍值得期待。
而Stelco的命运则波折得多。2007年,Stelco被美国钢铁集团(U.S. Steel)收购,自此开始不断亏损。2010年10月,U.S. Steel宣布闲置位于汉密尔顿的钢厂自2013年12月31日起永久关闭。而此时的U.S. Steel本身也已经负债累累,2014年三季度的财务报表显示,由于对炼钢业务计提大笔减值准备,当季亏损额达到17.9亿美元。
时任首席执行官马里奥·隆吉告诉投资者:“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困难的,但为了改善运营成本结构,却是必要的。”但在当时的市长Bob Bratina 看来,百年历史钢铁老厂的关闭,对汉密尔顿这座城市来说,却是“最坏的时刻终于到来”。
2014年9月,U.S. Steel加拿大子公司宣布进入破产程序,目前一间安省法庭已批准一个帮助其和该子公司分离的过渡计划。而位于汉密尔顿的原Stelco及加拿大境内另一处工厂所在地——伊利湖工厂的2000名工人,将自此失去岗位。这一转变将对依赖该公司医保福利的家庭和退休人员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如此,所有通过给钢铁行业提供上下游服务而存活的行业,也因此受到了重创。
转型是必经之路
大环境如此,只能寄希望于经济结构转型,否则衰退将不可避免。事实上,早在2006年,汉密尔顿市政府就已经认识到了转型的必要性,一份当地政府报道曾指出:汉密尔顿55%的制造业工作人口将在15年内退休,而金融、旅游等行业则严重缺乏专业人才。钢铁行业环境的持续恶化,只是进一步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而已。
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城市该何去何从?邻居美国曾经的“钢铁之都”匹兹堡的经历,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和制造业中心,但由于产业过度集中,经济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一度面临发展危机。二战后,匹兹堡通过三次经济复兴计划,成功向教育、旅游、贸易等服务业和以医疗、电子、智能机器、电子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型并不是简单地推行“去工业化”战略,而是实施产业多元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与此同时,继续保留制造业比例,但将制造业的重点向管理、研发、营销等价值链较高的部门引导。
现在的汉密尔顿市政府,似乎也正朝着这样的一条路狂奔。其官方网站上,赫然罗列着以下重点发展行业:精密制造业、农业及食品加工、创意产业、清洁技术、生命科学、交通运输。
事实上,汉密尔顿有着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从汉密尔顿出发,一个小时车程内可以到达包括多伦多、密西沙加、滑铁卢、尼亚加拉等很多地方,汉密尔顿港又是五大湖区最繁忙的港口,当地机场则是加拿大运货量最大的货运机场。交通便利,运输行业发达,也为多样化的转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说明,工业不必被舍弃,只要更有效率,能站在价值链的顶端,就仍然有着发展的机遇。
生命科学产业异军突起
从异军突起的新产业来看,生命科学产业无疑是杰出代表。当下的汉密尔顿有两个大的医院系统,汉密尔顿医学(Hamilton Health Sciences)下辖6家医院和6家健康护理机构,是加拿大乃至北美规模名列前茅的医疗网络。目前雇佣的员工加上各类志愿者达15000人,已取代钢铁行业成为汉密尔顿的最大雇主,不仅为汉密尔顿,也为安大略省的民众提供针对人生所有阶段的全方位的医疗服务。而另一个医院系统圣约瑟夫医疗St.Jesoph’s Health Care,也有6家成员机构,雇员规模巨大,服务能力辐射安省各地。
这其中,不得不提到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推动作用。人们常说,在城市的发展中,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大学所塑造的人文精神,以及由此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麦克马斯特大学于汉密尔顿这座城市,无疑就起到了这样一种作用。其知名的工程专业曾为制造业输送了无数人才,而近年来崛起的健康科学学院,亦是这座城市的新支柱产业——生命科学业的坚强后盾。
大学产生的辐射效应还不止于此。一些移民家庭,因为子女在此就读,而把家安在了此地;大量的学生群体带动了各种生活服务及公共交通的迅速发展;学校本身还是汉密尔顿市的第六大雇主,有约4000名员工为之服务。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为这座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超越金钱的良好声誉。
只是从现实来看,或许是因为钢铁之都的渊源太过久远,印记无法轻易抹去,很多时候,人们仍愿意将汉密尔顿看作是一座“蓝领”的城市,那种令人惊喜、耳目一新的大跨度转型,以及特别明确的城市新定位,仍然没有出现。
彻底的改变需要时间的沉淀,也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在未来的日子里,如果能更加尊重市场创新,深化产研融合,让大学和科研机构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中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汉密尔顿经济转型的坎,或许才算是真正迈过去了。
(责任编辑:马郡 HN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