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数字家庭2025白皮书》发布,从智能家居到数字家庭,把握三变三不变

2022-07-02 11:37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好看的恋爱动漫 国企排名 人均收入排名 最新抗日电视剧 中国官员级别 招聘网站排行

6月28日,由京东科技、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京彩未来举办的智无界·未来家《数字家庭2025白皮书》发布会在京东科技大厦总部报告厅举行。会后,有行业同仁提出疑问:

发布会主题为什么是数字家庭,而不是智能家居?

为什么是2025年,而不是未来五年或者十年?

白皮书的联合发布单位既有地产商,也有物联网平台,还有政府主管房地产的最高协会,这种“跨界组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市场大蛋糕会如何重新分配?

IoT平台日渐同质化,平台的下一个创新点是什么?京东如何抢先一步,携手伙伴提前布局?

面对智能家居生态割裂、“标准”盘踞的现状,我国的标准化组织应有哪些作为?

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就从产业趋势、产业标准、产业生态三个方面来为诸君答疑。无标准,不智联,今天所有的问题,我们都从标准谈起。

Part1:数字家庭万事俱备,规模破局还欠东风

谈及数字家庭,越来越多角色被吸纳进来。从封闭的智能家居圈子,到地产角色、政府主管部门纷纷参与进来,“正规军”的雏形初现。这一点,从《数字家庭2025白皮书》的联合发布单位(京东科技、京彩未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联合发布)和指导单位(中国信通院、全国智标委领导联合作序)就可见一斑。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冯俊在序言中表示,以住房为主要产品的房地产业,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转型,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房地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家庭正是数字化在住房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推动房地产业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宝宏所长也表示,数字家庭以住宅为载体,已经延展到了数字社区、数字城市和整个数字社会,产品形态也包含了网络设备、智能终端、智能门锁、智能家电和云平台,以及基于这些产品的各类数字家庭服务。

那么,角色的丰富,是否能让行业突破边界,真正实现智无界的未来家?为了更清楚的认识目前行业发展中的壁障和结界,有必要来一场涵盖产、学、研、标的“家庭圆桌”。主持人刘敏与OLA联盟秘书长胡长勇、中国信通院泰尔认证中心胡越男主任、京东集团副总裁周炯、京彩未来董事长贺军一起带来跨界研讨。

1

在数字家庭这个大领域中,如果说企业是在外打拼的中流砥柱,那标准就是管理整个家族的“家规”。它要具备两大核心功能:首先,要成为所有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起到合规约束的作用,为数字家庭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其次,要达成整个“家庭”愿景与统一行动的共识,形成家庭成员之间的的齐头并进与高度默契,免除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加速数字家庭规模化进程。

然而,从智能家居到全屋智能再到数字家庭的二十余年历程中,产业链角色极速扩充,既有家电、智能硬件、IoT平台商、应用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又有传统地产、家装渠道商,角色繁复多元,利益盘根错节,由巨头玩家牵头的企业级生态已然山头林立,如此“大家庭”中,定家规、树权威,谈何容易?

难处有二。从内部视角来看,数字家庭领域的标准制定存在技术路线选择的困难。由于物联网场景和碎片化特性带来的技术多样性,智能家居多年来由企业级生态制定的并且已投入市场使用的事实性标准已成鼎立之势,如何克服企业级生态间的利益冲突,从现有标准中选择或新建技术标准,是需要极强的技术预判能力和跨企业生态的斡旋能力的。“标准化是最没有技术难度的,但又是最需要借助技术来实现的,京东团队在其中做了大量的技术标准整合。”胡长勇如此评价京东对OLA联盟标准化的贡献。

从外部视角对比,我国的数字家庭相关标准化组织技术“同类项”薄弱,因此必须承认起步晚,追赶难的现状,而标准组织之间的角逐,本身就意味着令智能家居产品和系统的开发者徒增“负重”。

Part2:产业级生态,是数字家庭痛并快乐的“成人礼”

过去的二十余年里,行业角逐的重点是构建以巨头为中心的企业级生态(如华为、小米、海尔、腾讯等),可以说,在智能家居时代,“得开发者得天下”是业内笃行不疑的信条;但在数字家庭时代,企业级生态需向产业级生态进一步熔融,新的规则正在隐隐浮现——得开放者得未来。两者并不冲突,企业级生态正是打通产业级生态的必要步骤,但新秩序与新规则的悄变,已预示着企业结盟方式的重置。

客观来讲,在智能家居发展的前期,行业巨头凭借技术、产品、研发、市场洞察、渠道分发能力,同时借助行业号召力构建较为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推出技术先进、功能全备、涵盖软硬一体、覆盖屋内屋外、打通照明、安防、娱乐、消费、健康、厨卫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并非难事,在全屋智能时代,这样的功能似乎也够用了。尽管彼此互离互斥,但也打开了智能家居最初的市场教育。但全屋智能绝不是高质量人居水平追求的终点,从供给侧的“满员”,到消费者的满意,中间还差一个“自主选择权”的归还。

为什么要充分尊重消费者这一市场主体?

因为,技术创新也好,政策驱动也好,都只是智能家居“冷启动”的旁系助攻,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打开数字家庭的规模化高速发展,来自消费者的市场驱动才是取之不尽的源动力。试想,企业级生态固然可以从小生态中为消费者提前“打包好”日后家居环境的电视、音箱、照明设备、冰洗卫浴、有线无线网络、以及互操作核心的中控屏、操作系统、内置软件和配套服务,消费者拎包入住即可享受智能家居全套便捷。

但,究竟谁有权剥夺消费者对未来生活的自主选择权?由AIoT描绘的千人千面的主动型智能家居服务,消费者真的可以通过受限的产品选择来实现吗?贺军提到,近年来购房者平均年龄渐趋降低,目前已低至30岁以下,年青一代消费者对个性化和自主权的诉求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这与全屋智能的“打包”模式之间矛盾亟待解决。“打包”模式是企业级生态抱团前行的市场策略,本无可厚非,但站在整个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这无疑成为了扼杀消费者饱满热忱的的冰刀,当一把把互离互斥的冰刀“架”在消费者面前,整个行业无疑陷入自己预设好的瓶颈。

1

绕不开的“家规”,殊途同归的标准化。

至此不难看出,数字家庭标准化已不再只是标准化组织的议题,事关行业阶段与风向,市场规模与增速,企业,尤其数字家庭领航者企业,早已从“小家”生态与数字家庭大生态做出权衡,投身数字家庭标准化建设中。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网
  • 天猫内部优惠券网
  •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