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详解平安版智慧医疗的战略布局
受制于政策和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互联网医疗在中国辗转经历了近20年的市场培育期,由一开始的在线挂号,发展到远程医疗、健康管理、辅助诊疗、疾病预测和检测、医院管理和医保管理等多个维度,自从平安集团“跨界打劫”到互联网医疗,3年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占几乎每一个细分领域。
张林认为,单靠信息系统流程式的监控,达到的效果还是有限。未来要更多着手于服务能力建设,帮助政府推进医保经办标准化、医保管理智能化、医疗数据结构化、医疗服务规范化、家医保障体系化等,全方位立体式提高医保管理水平、提高居民就医体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2015年,深圳市率先开始试行重疾补充保险制度,构建基本医保、地补医保、重疾补充保险三个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实际运作方式,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推进实施,平安养老险负责承办,开发相应产品,平安医保科技做信息技术支持,打通政府、经办网点、医疗机构网络、参保个人,为政府提供信息监测服务,为参保个人及团体提供网上自助投保渠道和个人账户划扣参保服务。
2017年是医改的落地年。这一年,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药品零加成和按病种付费等制度都要在全国逐步落实。平安医保科技趁势签约重庆市卫计委,为重庆全市搭建“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接通全市40个区县,22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时监控医改落地情况。同时,平台为政府和医院提供两个层面的绩效管理服务,涉及医改指标监测、处方点评管理、合理用药、基于DRG的绩效评估管理、成本核算管理等工作。
另据财新健康点记者在本届博览会上获悉,原属于平安科技旗下的智慧医疗中心也在近日自立门户,成为平安医疗科技,运用人工智能、智能认知、区块链和云技术,围绕诊前、中、后的全流程医疗服务,目前业务已经覆盖了近百家医院,2亿患者和6亿潜在筛查人群。
一直以来,平安集团坚持“内部孵化”的路线,涉足智慧医疗的子公司之间彼此业务熟悉。各兄弟公司之间结成“紧密型”联盟,即使自立门户,在后续开展业务时,彼此之间的协同和照应都相对顺畅。
今年3月,平安好医生(01833.HK)登陆港股,仅用3年多时间就跑完了全部创业征程,成为“互联网医疗第一股”,市值一度超过600亿港元,几天前又在半年报中宣布收购平安万家;
平安医保科技迅速崛起
一收一放之间,平安智慧医疗三大板块的业务线条逐渐理顺:以金融和科技为底层,为患者、医疗机构和政府提供解决方案。
坚持内部孵化制造“紧密型”联盟
本世纪初以来,我国逐渐建立起包括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在内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参保率达到95%以上,覆盖人口超过13亿,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随着今年3月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新组建的国家医疗保障局承接了新的历史任务—— 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改革旧有的支付制度,从按项目的后付费制度,逐步过渡到按病种和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预付费制度。
同时,平安医保科技和平安科技还在宁夏石嘴山的16家医疗机构试点人脸识别技术核查参保人身份,以有效防止冒名就医、挂床住院等骗保行为。
背靠保险面向政府
8月21日,平安集团在2018年(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上公布了“1+N”的智慧城市战略,“1”是一个集合性信息平台,N是应用层的不同行业。自从平安集团确定将“大医疗健康”作为两大聚焦产业之一,金融巨头已经在“慢”医疗面前展现出强大的驱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