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合肥:全力迈向创新高地
形成产业创新生态圈
平台搭建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支持国内外高校院所、跨国公司来合肥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和创新中心;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发展工程管理与智能制造等优势学科,打造智能、绿色产业高端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开展“百所千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合肥布下一盘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大棋。
“机器听得懂普通话,也听得懂方言,这借助了语音开放技术。”李广垒坦言,公司是小微企业,无力自身研发语音合成、人机交互等技术。
“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范观兵说。
而现在,任涛非但不必辞职,院所对他的科研考核也从论文、专利,转向产品研发、公司运营管理。公司注册、人才招聘、政策对接等,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务。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以下简称合工大智能院)副院长张晓安道出合肥一度面临的发展之惑:起初,一纸专利转让合同,高校院所部分研发成果就能变现,企业“按图索骥”造产业,简单高效。可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技术研发的更新迭代越来越快,这样单一的契约式合作,哪儿还有市场?
最近,王国君的公司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距公司成立才两年时间。如今,产学研深度结合,助推合肥市高质量发展:2017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9家,平均每5天就诞生4家;截至去年底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600多家。
“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研发力量弱,公共技术开放,能为他们提供很大便利。”中国声谷运营单位相关负责人毛媛媛介绍,政府平台投小钱,换来一批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发展,也搭建起产业创新的区域发展生态圈。
2012年以来,安徽省和合肥市与相关国内高校院所、企业,几方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科研+产业+资本”组织模式,搭建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之间的转化桥梁。目前,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合工大智能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一批新型协同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驶上快车道。
改革开放四十不惑,一场打造创新高地的加速跑,在合肥方兴未艾……
“这就从过去一纸合同的契约式合作,转变为利益捆绑的共生式合作。”在张晓安看来,这么做一举两得:企业得到有力及时的技术支持,解决了研发难题,而高校院所沉睡的技术成果被激活。
也许你想不到,在全国省会城市里并不显山露水的安徽合肥,1982年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驻皖科研机构等一批科研院所,几十年来在这里深耕基础研究。
也许你更想不到,世界上第一台VCD机、第一台仿生搓洗式全自动洗衣机,我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等,均诞生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