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引导金融科技发展 促进智能经济升级
把握金融科技企业的业务实质
与普通行业不同,金融行业作为直接与货币经营相关的行业,行业风险如不能很好控制,其后果和危害更重,影响面也会更大。也因此,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发布的《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Core Principles for Effective Banking Supervision)将审慎监管原则作为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核心原则确立下来,从行业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市场准入和结构、审慎监管法规和要求、持续监管手段、信息披露、监管者的正式权力、跨境银行监管七个方面分别对监管主体和监管行为作出规定。
一是加快大数据业务发展,以数据驱动智能经济发展。智能经济时代,数据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支付产业相关企业可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与电商、政务、医疗、教育、通信、金融服务等领域企业探索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形成丰富的数据资源池,并以此为基础,加快研发风险管理、信用评级、精准营销、客户管理等大数据应用,为各行业商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深化智能支付技术应用,服务智能经济人机协同升级。智能经济时代,人机协同成为主流生产和服务方式,而智能支付将在人机协同的生产和服务当中充当重要一环。支付产业相关企业可加快探索实现文字、语音、人脸识别等多种新型的智能人机交互支付新模式,并推动在智能医疗、金融、家居、旅游等领域快速应用,提升各行业服务体验及运营效率。
从当前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经营活动看,部分企业本身从事的就是金融业务,部分则以高科技企业为名变相从事金融业务。以现金贷行业为例,自2015年开始,现金贷业务以其实时审批、快速到账、还款便捷等特点作为消费金融一个重要的分支在我国开始野蛮发展。据相关机构测算,截至2017年11月,国内运营现金贷的机构近2700家,其用户近1000万人。典型的现金贷机构依托其在某地方政府申请的小贷业务牌照或网络小贷业务牌照开展业务,但大量现金贷机构没有申请任何业务牌照,涉嫌无照经营。现金贷,顾名思义,明显属于传统金融业务当中的信贷业务,现金贷机构从事的就是金融业务。
一、科技对金融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存在放大作用
近年来,“金融科技”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业热议的话题。但是,金融业界尚未形成对“金融科技”的统一认知及定义。因此,应该从概念上对“金融科技”进行正本溯源。这里,我们暂且援引根据2009年G20领导人伦敦峰会决议成立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所作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可能形成深刻影响金融市场、机构及金融服务的新商业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的技术驱动型金融创新”。故此,我们理解,金融科技企业是依托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网络借贷、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股权众筹等领域以较低成本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的企业的总称。金融科技企业往往通过网络零售银行、移动支付、网络借贷等服务推动着当地普惠金融的发展。以中国为例,金融科技企业多点开花,在移动支付、互联网银行、互联网理财等领域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了有效补充,为消费者、企业、社区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据统计,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总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超过4.69亿用户享受到了移动支付的便利,在网民中的普及渗透率达到67.5%。
因此,我国也应不断健全对金融科技企业的监管制度,加强审慎性监管。总体上,可根据金融科技企业的业务实质,将其纳入现有金融业务监管框架中进行监管,不断细化监管具体内容。自《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国监管部门正在逐步完善针对金融科技企业的准入监管制度。但是,现有制度监管空白较多,制度条款宽松,法律层级较低,难以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如互联网信托、股权众筹等领域还没有准入监管;P2P网络借贷、网络小额贷款领域准入制度还仅停留在地方政府层面,各地制度不统一,监管条款设计也较为宽松,没有国家层面统一的监管制度。
二、健全制度,加强对金融科技企业的审慎性监管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重要支撑,起到了推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性作用。但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就意味着金融泡沫和风险的形成,须认真加以防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我国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对我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尤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从当前金融科技企业的经营活动看,部分企业实质上已经从事了金融业务并触发了金融风险,因此,应当引导金融科技企业规范发展,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并促进智能经济升级。
三是拓展多元化支付场景,支持智能经济跨界融合。智能经济时代,产业跨界融合成为常态,不同行业经过相互渗透、融合或裂变,整合到一起,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或突破。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汽车+”跨界融合工程,要引导汽车企业积极协同信息、通信、电子和互联网行业企业,以充分利用新技术。其中,支付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多元化支付场景解决方案可实现高速不停车收费、充电桩无感支付、拥堵智慧收费、公共停车无感支付等场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