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周宏远:热闹过后,医疗器械创业公司靠什么生存
周宏远:热闹过后,医疗器械创业公司靠什么生存
2017-09-19 10:59 来源:砍柴网_SUFFIX_MP 医疗器械 /中国移动 /技术
原标题:周宏远:热闹过后,医疗器械创业公司靠什么生存
“在移动医疗爆发的那一年,有两类人进入了这个行业,第一类是从互联网切入,第二类是从传统医疗器械转型,”ChildCare云听创始人周宏远说,第二类会更有机会活的久一点。
伴随着行业“母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出台,2014年成为医疗器械领域的巨变之年,医疗设备商鱼跃医疗11亿元接盘华润万东,全年实现线上交易额2亿元,足有上一年的7倍之多。
当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2556亿元,比上年度的2120亿元增长了436亿元,增长率约20.06%。
也是在热闹的2014年,周宏远的听诊器项目启动,开始研究算法,次年,成立公司。
怎么看市场?
创业之前,周宏远先在东软飞利浦做大型影像设备的研发,后在银翼医疗负责大型医疗项目的项目实施和市场推广。因为自己先天的市场经验,他知道要把一台机器卖进医院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巨大的。对于创业公司来讲,要做B端的生意显然不现实,在“互联网+医疗”大潮中,周宏远看中了家用市场的前景,他想做一款能走进家门的C端产品。
从传统医疗器械转型做移动互联网产品,周宏远的胃口不大,只看一个市场,公司研发的家庭使用电子听诊器只针对0-5岁儿童的多发病——肺炎和哮喘进行监测。
回顾当初一波又一波的入局者,他们抱着改变医疗行业的目的,却大多没有坚持太久,周宏远认为一些企业的中途退场,不能完全说是在挤走泡沫,有一个原因是妖魔化了互联网的行业适配性。
“大家有点盲目进入,觉得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能改变的东西太多了,但是有很多根本的东西不是说借助互联网工具就能解决的,拿现在我们去医院跟十年前比,变化真的不大,三甲医院还是人满为患,该排队还是要排队。”
“核心原因就是没解决核心问题。”周宏远告诉四百味,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入局者并没有看清政策走向,相关领域的政策并没有随着大家涌入行业、加大投资而有大的变化,就像是近期监管“急刹车”的互联网医院。
因为行业顽疾和政策滞后,改变原有医疗行业的目标并不容易达成,部分有互联网基因的创业者会去找准创新市场,但即使在创新市场,因为市场体量不大,依旧有人走不下去或者改变航向,这也是周宏远认为纯软件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没有传统器械转型企业持久的原因之一。
“做器械有一个好处,就是核心硬件,我这个东西不能用到移动领域,那也可以搭另一个产品去出售,它有兼容的属性,有转型的机会。”
这也是云听从入局到现在一直没有离开战场的原因之一。周宏远告诉四百味,拿云听来说,收入也不止来自硬件销售,数据库和算法技术的输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怎么做产品?
周宏远思考了移动医疗的行业特点,也结合了自身优势。从大环境来看,他是当年的新入局者,从个人经历来看,他一直都在自己熟悉的“地盘”。
一心想在熟悉的领域做出一番事业,周宏远的第一代智能听诊器首先瞄准的是儿童肺炎监测。
在国内,智能听诊器的历史很短,最早的是3M公司于2009年推出的3M Littmann数字听诊器,目前,该公司最新产品3M Littmann3200的市场售价是4000元,对于一般患者而言,普遍熟悉的还是医生们时刻挂在脖子上的胶皮管连接铁探头的老配方。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平均4.3名医生需要服务10000名儿童,如果儿科医生把诊断病情的时间延长到6分钟,将会有50%的儿童看不上病。
一边是设备跟新动作迟缓的传统听诊器,一边是我国2015年肺炎死去的0-5岁儿童达2.6万的严峻形势。
从2014年4月起,云听团队和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对收集的2000个病例中15000个临床肺音数据进行辅助算法的研发。2016年9月,ChildCare云听智能听诊器开始在京东众筹。
该听诊器是通过云端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进行内在听音识别,每次使用需将产品放到指定的4个部位,采集15秒声音,APP上就会显示健康指数。
“我们最早的商业计划是要替代传统听诊器。”从最初定位在toB+toC市场,到最终主攻C端的家庭市场,周宏远发现,医院不会为听诊器这种小器械投入大价钱,因为为每一位医生都更换数字化的听诊设备并不会为医院带去收益的改变,包含在挂号费中的听诊费不会因为更换听诊器而做出调整。
确定B端市场行不通的同时,周宏远也找好了C端用户。
“有很多家长,他们宝宝得过重感冒或者肺炎,再遇到孩子有咳嗽的症状就会非常紧张,他们就很需要这个设备。”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带着孩子火急火燎赶到医院辛苦排队几小时,医生只看了3分钟,结果是不需要送到医院。
从第一代智能听诊器上市到现在,后台来自1000台设备的累计数据有10多万条,这不包括销往海外市场的产品数据。
怎么定战略?
周宏远的智能听诊器虽然进不了B端的大三甲医院,但他的新战略是走基层医疗的路子,尤其是西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
“我们的商业模式不是以卖硬件为主,而是收后面的服务费,先自己做一些成绩出来,再争取让政府来购买我们的服务,最好是纳入公共卫生中的某一项。”
周宏远正在计划推出第二代针对哮喘的听诊器,他在第一代产品投放市场后看到了有待优化的地方,也越发觉得受众市场还要继续扩大。
目前,周宏远正在酝酿的有两款产品,一个是第二代的智能听诊器,一个是胎心监测产品。
“我们的第二代要做成不需要用户去设置的产品,做成一个非常简单的东西。”第一代智能听诊器偏综合性,只要切换模式、调节音量大小,专业医生也可以使用,周宏远说:“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两端都能用,但两端的需求又都不精准,这是我们当时研发时候犯的一个常规性错误。”
对于还未面世的二代产品,周宏远把目光移向了0-5岁儿童的哮喘监测。
据统计,全球有 3 亿的哮喘患者,其中中国有 3000 万的哮喘儿童。哮喘是典型的慢性疾病,目前主流的监测是用峰流速仪,通过测呼出气流的速度判断哮喘的严重程度,5岁以下的儿童存在不会吹、表达不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