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被“鼓吹”的车联网是扶不起的阿斗?
第一种是保守派。
由于是销量导向和营销导向,车厂车联网系统的主导部门往往是市场部,他们更关心每年A级车展的话题,而不是整合资源。同样是这个道理,越是基础薄弱的车厂,越是希望能在车载系统上玩些花样放大招,而有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愁用户的车型反而趋于保守,不求掉队即可。这也是车联网叫好不叫座,貌似热闹普及率却不高的原因。
例如喜马拉雅一直尝试扩大汽车用户市场,但是如果用车机解决不了流量问题,用手机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尝试推车载硬件。然后就遇到所有车载硬件的共同问题,各种车型点烟口不尽相同,怎么接电?怎么安插?
由于汽车运营商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让车辆价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他们倒是真想能提供统一市场的产品,但是核心接口和协议都在车厂手里,深圳厂商们通过破解手段提供的解决方案,要么只能对某款车型定制,要么只是提供简单服务,综合能力还是输给手机。后装貌似有量,但细分程度比前装更厉害。因为后装需要进行车辆改装,渠道成为关键因素;后装厂商的大部分利润也被4S店、美容店划走。系统成本越高,渠道加价也越高,用户接受度越低,资金周转周期越长,因此后装厂商更乐意提供简单的小成本方案,其产品的技术完整性也相对较低。
主要是合资品牌,典型如安吉星。他们强调车载系统与手机的差异性,将车载系统与手机进行切割,强调安全和可靠。这个思路似乎没有错,但是按这个思路推导,其核心功能是安全类如碰撞预警,定位跟踪等;信息娱乐被放弃或者弱化,甚至连导航都不是核心。这样就造成此类车载系统的使用度和覆盖率大大降低。使用度低,是因为毕竟安全类功能用户平时感知很少,在中国路况下如果误报太多反而引起车主反感;覆盖率低,是因为此类功能成本高,只能安装在豪华车高配车型,除非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否则很难普及。再有一点,此类技术核心都掌握在外资品牌本土研发中心,在中国落地需经过多重流程,就连安装后运营适配都需要协调,更不要说为中国市场进行定制化开发了。
车载系统必须与汽车配套,而汽车电子的生产周期与生命周期和电子工业(特别是手机行业)
假设在2030年,有这样的一家汽车运营商T。它每年从各家车厂订制新车投放到城市乡村运营。普通人不需要自己购买车辆,而是从T公司按年或月,甚至按天租用车辆。所有从T发出的车辆,都有统一的车载系统,区别在于屏的尺寸和服务项目。
以微信为例,不止一家车厂想要和微信合作,在车机屏上接入微信应用。但仔细一想,要实现操作安全且方便,并没有那么简单。最好的方式不是通过触屏,而是方向盘按钮。这里就涉及到方向盘按键信号的对接。从微信团队的角度看,整个汽车市场只是众多想与之合作的一家;但是从车厂角度,都想把微信上车作为自有品牌的独特亮点。微信团队其实不可能和一家家车厂分别谈合作,而就算是最大的上汽集团,其用户体量比起招行,万达来说要小得多,而开发难度要复杂得多。
答案呼之欲出。要打造符合用户需求的车载系统和车联网系统,关键在于汽车行业本身的改变。
车载系统对软件要求与手机差别也很大。最明显在交互方式上,手机族也许可以觉得自己可以随时瞥一眼屏幕,随手就能回复一条微信,但在驾驶过程中,屏幕在驾驶人右侧,顶多进行单手操作。半秒钟的分神就可能造成交通事故,因此顶多允许操作人一次触击。而我们在微信上回一个表情就需要三个步骤。从这个角度看,大屏未必能提供更安全的操作界面。
此类是当前的主流,主要是自主品牌的中级车和后装厂商。看着手机有什么新鲜的,马上想办法移植到车机上,然后做一些适配性开发。例如将4G模块搬到车机上,将语音小助手搬到车机上,将大屏搬到车机上。当然,如上所述,由于车内环境不同适配并不简单。客观地说,抄袭派对当前车载系统的信息娱乐化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只能做出比其他车载系统更“有趣”的系统,而无法真正打败手机。事实上,这些系统的供应商们往往也是手机和PAD系统的供应商,无论软件还是硬件,再多开一条生产流水线,多开一个分支版本而已。这也决定了无论上层怎么想发力,根基总是孱弱。
显然,汽车运营商的目标就是尽量保持车辆的价值积分,同时不断提高余额积分。
无论用户A或B,都只需要为自己的行车服务付费,而无需考虑加油、停车、保养、维修、保险的付费。这些费用支出都统一由汽车运营商从车辆余额系统中支出,由汽车运营商来面对第三个系统:服务管理系统。
再说说模式,传统产业圈的模式,由车厂或一级供应商牵头,组织其他各家作为二级、三级供应商,形成一条产业链,每级向上层收费,车厂最终向用户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