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业界专家:中国要有自己的精准健康智慧医疗
记者:在产品技术研发方面,目前有何新进展?
王立祥:对,各级医疗机构将因此形成一个医疗健康监测网,将数据全部放在检测体系里,可以有效提高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王立祥:中央政府有了关于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的战略规划,但要真正落实,还要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大数据应用网络体系。需要政策上给予大数据及医疗行业融合的引导和鼓励,需要鼓励一批真正有核心技术,最好能有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实力的大数据企业,进入医疗行业,而不是使之成为炒作概念的土壤,当然这需要几方面的支持:
这是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记者:国务院从国家层面推动医疗大数据的发展,从去年6月开始至今已有半年,这一领域现况如何?
但是人工智能,它到底能为人类医疗做什么?毋庸置疑,在沃森医生的案例中,现场医生都是业界翘楚,依据的是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沃森医生依据的则是搜索全球范围内相关病例的数据分析。也就是说,沃森依赖的是未到现场的所有与该病症相关的、全球有经验医生的分享案例之分析依据,用不到10秒就列出了与业界顶级专家一样的详细诊疗方案,其强大的记忆力和超快的反应力,及不知疲倦的学习能力,是任何一个人类医生所无法拥有的。
刘睿民:产品与技术的研发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对医疗大数据进行过滤和处理。这是医疗大数据的基础,是非常值得投资的领域,空间巨大。
王立祥:第一,需要专业的医疗大数据立体分析师,他们要懂得“算数、识数、用数”,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逐步实施持证上岗,为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第二,需要树立精准大数据立体观,大数据有长度、宽度和高度,我们一定要全方位立体地构建;第三,需要创造研发大数据的立体产品,用大数据技术紧贴医学,打造有标准带动、有核心技术支持、有行业准入的核心大数据医疗健康产品。
王立祥教授将促进精准医疗、精准数据、精准健康融合发展,形象地比喻为“乘舟、架桥、达岸”的“过河说”
王立祥:个人医疗健康信息数据的安全需要法律保障,我们需要有医疗健康信息安全法,这是医疗大数据顺利向前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希望相关人士积极呼吁。另外,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积极推进发展人工智能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同时,一定要理性面对人工智能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
智能医疗靠大数据说话
记者:医疗阵地前移这个概念非常好,对于及时发现和救治那些无人陪护的居家老年患者,尤其重要。
记者记者最近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立祥教授,及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统计实验室主任、2018流数据库国际标准制定者、柏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TO刘睿民。
机器精准算法医疗是大趋势
据报道,今年两岁的机器人医生沃森,前不久第一次来中国“出诊”。而他的“哥哥”去年曾在美国一档知名智力竞赛节目中打败过人类冠军。拥有更强大脑的沃森医生,曾在印度为一名已无药可救的癌症晚期患者找到了诊断方案;在日本只花了10分钟就确诊了一例罕见白血病。这次在中国,作为现场5位资深人类主任医生的机器人助手,沃森医生在了解了一位患者包括其治疗史、分期特征、转移位点、危重病情况等一系列病理数据后,用不到10秒钟,在网络空间翻阅美国庞大数据库超过300份全球最权威医学杂志、200余种教科书,及1500多万页资料的关键信息后,随即在电脑屏幕上开出了一张详细的西医诊疗方案分析单,且与现场医生的判断完全一致。
记者:会遇到法律问题吗?
刘睿民:智慧医疗所需要的医疗机器人,它和普通机器人一样,其构造中有接受器,可以从人体温度、血压、血糖、心脏监控腕表,检测器、测步仪、运动装置实时抓取数据的变化值,也就是大家理解的各类健康数据。在人体运动的过程中,各类仪表会不断刷新数据,医疗机器人则会主动或被动抓取上述数据,并分析这些不断变化的数据,通过实时深度学习在网络空间翻阅查询全球最权威的医学杂志、教科书,以及各种与疾病救治相关的信息。我们都知道人体是个协调工作的精密系统,他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基因传承都有关联,过去医生只针对单个病患诊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现在则可以预知患者可能的病患,提前加以防治。因此,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或其他实时跟踪个体生命体征的产品,即时获取患者的身体数据变化。如医疗界和科技界能联手研制,将使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做到精准健康、智慧医疗,这应该是老龄化社会来临前解决健康就医问题的最佳方案。
刘睿民最著名的观点是:大数据时代国家竞争发展优势,就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让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产品服务于社会
如果能够把血氧保护、脉搏、心率、气味的综合监测功能,加入到可穿戴医疗设备中,再综合可穿戴数据实时上传到医疗机构健康云上,就可以持续监控广大人群的生命体征,并关联这些人群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检测数据,让相关数据在医疗云端数据库中可及时查询到,这将具有非凡的预防医疗和健康维护的价值。
记者:中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将有何独特之处?
科技发展到今天,人工智能使一切曾经的不可能发展成为可能,以前所有的生物体都通过自然选择进化,如今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机器深度学习、优选基因,开始人类疾病的救治。
记者:医疗大数据方面需要怎样的产品与技术突破?
在全球,大数据与创新产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已成趋势,并已进入实质发展应用阶段。在中国,由于中央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推动,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医疗时代。但业界专家提醒,当前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精准治疗、智慧健康技术,而不是全盘引进使用他国经验技术。纵观这30年,中国医院超过90%的医疗设备都来自国外,这意味着超过90%的诊疗技术其实都依赖国外。今后30年,中国应该从拒绝医疗依赖,拒绝技术依赖,抢占医疗技术国际标准话语权做起。这一点,沃森医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
打造医疗健康立体数据库
记者: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记者:从商业角度看,医疗大数据是否有非常大的投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