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新形势下汽车产业肩负三大任务

2015-12-03 20:42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天天中文免费小说网 天天中文网 天天中文小说网 天下无双王妃太嚣张 天籁小说网 王爷妻不可欺 位面监狱执掌者 问天孤独漂流 我的书吧理想小说网 武帝之天龙八部 伍九 伍九文学 伍九文学网 仙界小说网 仙绝无弹窗 仙之雇佣军txt下载

  日前,《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发布,为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明确了路径和发展重点。汽车产业是制造业的中坚力量,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将在未来十年迎来大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在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后,该如何奋力前行,迈向2025?为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万里撰写本文,对当前中国汽车业面临的形势、所肩负的任务,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中国汽车业正处于三面夹击的形势

  1.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制造业既面临机遇,又将迎来挑战。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原本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可以说,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从短期分析,汽车产业出现的变化主要受经济周期输入性因素影响,具体表现为八个方面:一是“三产”结构调整的影响。受中国经济三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第三产业日益活跃,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这是结构调整趋向良性循环的表现;二是高基数下的低增长率。目前全行业呈现高基数、低增速的基本态势,我国汽车年产销规模已增至2300万辆,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即使增速下降为个位数,其增量的绝对值也十分巨大;三是股市导致“脱实向虚”。今年以来,股市波动刺激资金“脱实向虚”,汽车产业资金链吃紧;四是政策导向作用。各地不断出台对传统汽车刚性的限购限行政策和对新能源汽车高补贴、免限行的优惠,直接导致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此消彼长的态势。而多次推迟“国五”实施日期、尚不明朗的第三阶段油耗指标等都促使消费预期有所改变; 五是消费者心理预期趋向负面,潜在消费者推迟购买意愿;六是价格战全面爆发,企业效益下滑。从“暗降”到“官降”,从自主品牌到国际品牌,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竞争初级阶段的“价格战”,也表现出了“输入型”因素的特征;七是产能过剩。外资的扩张受到鼓励,内资企业“跑马圈地”也迎合了地方政府追求 GDP 的偏执,在汽车产业仍属严密管控的当下,产能过剩主要是各级政府“批”出来的;八是内生性增长逐渐成为主流。部分保有量集中的区域更新量开始大于首次购买,这说明汽车销量的增长方式从以新的增量为主,转变为以存量置换为主。

  从长期分析,受产业结构性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影响,汽车产业将转变增长方式,保持中低速增长的状态将成新常态。如果说经济周期性的影响可以采取一系列刺激政策进行调整,结构性问题则必须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才能奏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是在不断与社会发展,工业文明及生态文明结构之间平衡、失衡和再平衡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是通过市场需求、产业实力、技术进步、国家责任之间各因素相互制约博弈,激烈碰撞、激发升华的过程。

  2.国际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3.技术创新出现新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3D 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正迎来重大机遇。

  二、汽车业肩负三大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污染、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等社会问题。当汽车保有量与生态文明冲突日益激烈的时候,迫切需要顶层设计确定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和战略转型的任务,使汽车产业能够与国家战略及宏观经济的总体趋势保持协调一致。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明确了汽车产业要肩负三大任务。

  1.担当先导产业的任务

  《中国制造2025》提出,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它将使介于“工业2.0”和“工业3.0”之间的中国工业体系中各产业参差不齐的局面,得到全面系统地改善和大幅度提高。汽车产业是整体率先逼近“工业4.0”的产业,将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继续担当国家先导性工业的任务。这将极大改善中国汽车品牌的生存生态,使中国汽车产业有可能与世界强国同步发展。

  2.承担社会经济技术创新平台升级的任务

  这具体表现为十个方面:

  一是绿色制造。这是 《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主要任务,也是对工业3.0的补课,主要包括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轻量化技术应用等方面。

  二是产品功能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这是中国汽车制造业迈向2025的核心。低碳化指企业平均油耗,其中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需达到2020年5L/100km、2025年4L/100km的目标,根据现有技术分析,传统汽车技术已近物理极限,必须有新能源技术介入。信息化指车联网体系,即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云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体系架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车、车与路、车与行人及车与移动互联网等之间,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换的信息物理系统。智能化指智能网联汽车,是车联网与智能汽车的交集,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具有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控制功能,与外部节点间实现信息共享与控制协同,达到安全、高效、节能行驶的新一代智能汽车。三是产品的定制化生产方式。汽车业将由大批量生产相同产品,向大批量、个性化定制转变,未来产品将按照消费者个人意愿进行生产,实现端对端打通,设计与生产工程虚实一体化。

  四是企业内部形成纵向联系的智能生产体系(信息物理系统CPS)。生产设备由信息化转向智能化,生产单元形成模块化系统架构,生产线可迅速灵活地进行配置。

  五是汽车产业链形成横向联系的智能体系。智能化的整车厂、系统和零部件供应商形成网络连接,跨企业的智能系统,生产制造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

  六是工厂内部及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智能物流体系。厂内物流依靠电磁场实现全自动、非接触式运行方式,运动轨迹从二维变为三维方式运行。

  七是迫使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全面创新。在标准体系当中除已有的安全、节能、环保外,要考虑增加制定信息化和智能化标准的空间。

  八是推动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创新。对市场进行“负面清单管理”,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进行“正面清单约束”,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