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南京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公布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制定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产品质量攻关实施计划,突破一批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核心关键技术。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顺应现代制造业发展大势,引导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积极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自动识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普及,加大智能装备投入力度,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完善“网+云+端”工业信息基础设施,扩大智能产业国际科技合作,着力构建智能制造支撑体系。
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转型,促进石化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汽车产业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机械装备产业向智能制造装备转型。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进行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改造。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淘汰落后产能。
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优化整合园区载体资源,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集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继续推进金陵石化及周边地区、梅山地区、大厂地区和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等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服务产业集聚带。
(四)大力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兼顾当前和长远,统筹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积极适应新的发展条件变化,实现经济发展空间的有效拓展。
拓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依托南京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前景好、容量大、效益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和重点企业转型升级。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支持更多优质企业上市。
拓展枢纽型经济发展空间。坚持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深入整合枢纽资源,完善枢纽功能,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枢纽型经济。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依托南京江海转运枢纽港,进一步优化港口布局,整合港口资源,完善集疏运体系、物流园区和航运服务体系,培育现代物流、跨境电商、航运交易等临港产业,打造海港枢纽经济区。强化禄口国际空港枢纽功能,积极争取设立空港综合保税区,推动航空物流、航空制造、临空关联产业集聚发展,争创省级空港经济开发区和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空港枢纽经济区。依托高铁南京南站枢纽优势,高水平推进南部新城建设,建设换乘便捷、环境优美的城市综合功能空间,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商务商贸、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高铁港枢纽经济区。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推动互联网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制定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